紀錄電影《滾燙年華》5月10日正式公映,并在深圳舉辦首映禮。《滾燙年華》是首部聚焦深圳職工工作與生活的紀錄電影,鏡頭對準8組“平凡到容易被忽略”的深圳勞動者的故事:倉管詩人為深圳這座城市創作詩歌,退休打工妹籌備工友聚會,年輕母親為城市戶口奔波,留守兒童輾轉于深圳和家鄉,程序員在深夜舞臺講脫口秀,人工智能叩擊銀發市場,畢業生走進工聯會,大國工匠追憶往昔……他們散落在這座“奇跡之城”“創新之城”“夢想之城”,串聯起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城市發展印記。影片的主創團隊及5組電影中的“素人”主人公出席映后環節,受到現場觀眾的熱烈歡迎。
紀錄電影《滾燙年華》深圳首映禮合影留念
影片質樸真誠 打動人心
未來將推更多“滾燙年華”系列作品
電影放映結束后,本片制片人、財新傳媒副總裁,財新創意董事長周智琛攜導演王紹涵與其他主創團隊在如潮的掌聲中上臺,他稱:三年來他們拍到的點點滴滴,讓他感受到真實的力量不一樣。未來他們繼續拍攝第二部、第三部,并將采用更輕松、更自由的手腳和念想,做出更好的電影作品。導演王紹涵則表示:盡管影片是一個命題作文,但他們卻像是“媽媽”一樣孕育它,也像“媽媽”一樣保持質樸和真誠。
電影中的主角們也紛紛發表觀影感言,“特區第一代打工妹”鄭艷萍動情闡述:“我來深圳43年零3個月,我發現其實人的一生并不在乎你是誰,而在乎你是否有深入的生活、豐富的體驗,并獲得感悟”;“大國工匠”陸建新則表述:電影激勵著著他繼續發揮余熱,爭取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夠取得成績。
影片主角紛紛上臺與觀眾分享觀影感受
調研百人,跑遍全城
獲評“有溫度的城市檔案”
電影主創團隊悉數到場,與觀眾傾情互動。對于這樣一部需要表現深圳特質的作品,如何在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縱深中,找到最具代表性、最契合的拍攝對象,平衡主流敘事和微觀視角,是擺在主創面前的最大難題。導演王紹涵稱:為此他們跑遍了深圳11個區,采訪調研近百人,才儲備了足夠的樣本和在地感受。
現場觀眾好評連連
首映禮觀影結束后,多位媒體人給予影片高度好評,文化學者、導演 胡野秋稱影片是一部“烙上了深圳基因的電影”、文化學者 王世泰贊美影片 “沒有演繹,沒有雕琢,深圳的原創精神就在這里,為深圳敘事喝彩”、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李鳳亮則表示“影片真實的敘事,跨過幾十年歲月,娓娓道來,真實樸素”、前海蛇口自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作家 劉曉稱“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年輕視角突破主流敘事
精品之作構建深圳影像檔案庫
在《滾燙年華》的真實鏡頭下,既有奮斗的熾熱,也有詩意的沉淀。王紹涵導演這樣敘述影片的深遠意義,“當一個倉管員每天堅持寫詩,當退休的特區打工妹希望能組織一場40周年的工友聚會,當年輕母親想著如何能擁有一個城市戶口,當留守兒童來到深圳又回到家鄉,當程序員在業余時間講起了脫口秀,當人工智能闖入銀發市場,當新來的大學畢業生走進工聯會,當大國工匠開始回憶滾燙的逝水年華,這部電影,獻給所有打拼者的意義就永遠存在。”
《滾燙年華》試圖在主流敘事之外,用更年輕、更松弛的視角,呈現出一個新的深圳故事。作為深圳市總工會“工夫”系列紀錄片的開篇之作,《滾燙年華》曾入選2024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有福電影”巡展;入選“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國家影像典藏工程;入選第十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年度項目大展;入圍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優秀紀錄片復評入圍獎、第十屆金紅棉影展展映;入圍第三屆華語紀錄電影大會社會紀實類推薦作品及最佳音效類推薦作品。“工夫”系列紀錄片將逐步構建深圳城市發展的影像檔案庫。
“這座城市的光鮮背后,是無數普通人用雙手托起的日常。”5月10日起,《滾燙年華》全國影院熱映中,真實的影像是一面更真實的鏡子,照見平凡生活中那些沉默、堅韌而熾熱的生長。
《滾燙年華》主創團隊合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