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頂級國產IP回歸了——《舌尖上的中國4》。
這個名字真是久違了。
畢竟距離2018年《舌尖3》播出,已經過 去了7年。
誰知,剛回歸就被罵。
一星刷屏,質疑聲群起。
這魚叔不得去瞧瞧咋回事?
再順便聊聊,多年過去。
不少人心中的「中國紀錄片top1」,是怎么一步步跌落神壇的。
對于《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一度火到什么程度,魚叔記憶猶新。
2012年《舌尖1》播出,引發海內外轟動。
不僅拿下豆瓣9.4高分,還引發了現象級的連鎖反應。
「視頻下飯 」變得前所未有的具象, 「深夜放毒 」成為網絡新傳統。
2014年,第二季續力跟上。
兩季連鎖反應,讓節目中 美食店紛紛爆火,單品 「脫銷 」新聞層出不窮。
模仿節目拍攝手法的「舌尖類 」美食媒體賬號數量猛增。
「舌尖體 」文案大流行,滲透各行各業。
魚叔記得,當時身邊已經無人不跟著看、跟著吃、跟著拍、跟著寫。
2013年播出的《龍門鏢局》里,就有一集故事用《舌尖》手法拍攝。
無需說明觀眾便能會意,足見紀錄片的成功。
但沒想到,緊接著便是 時隔四年的第三季大翻車。
評分從9.4垮到3.8,罵聲不斷。
第四季其實早已于今年二月在央視播完,可無人在意。
近期上線視頻平臺后才引起討論,還多是罵聲。
到底在罵啥呢?
咱們從頭說。
眾所周知,《舌尖》系列紀錄片每一集都有一個美食相關的主題。
比如第一季第二集,主題是 「主食 」。
饅頭、面條、米飯、大餅......全集串聯起天南海北的主食樣貌及故事。
《舌尖4》被罵,要從第一期的「絕活」主題說起。
首期節目,介紹了蕩蟹、刀工、爆炒等料理「絕活」。
引發爭議的,是其中的 「入爐貼燒餅」絕活。
江蘇泰州,有當地唯一一家還在沿用傳統火烤技法的燒餅店。
手工備好餅,麥秸桿火燒烘烤大爐,爐內溫度達500后壓低明火。
緊接著,由人耐著高溫,赤膊探身入爐貼燒餅。
開始前和過程中,貼餅師傅只靠水打濕身體降溫。
卻要一次次將燒餅,按壓在200攝氏度的爐壁上。
8分鐘貼完140個。
這是一爐的量,每天要貼15爐。
十年下來,入爐師傅要進火爐三百多萬次。
因此,他的雙臂已經被烤出火斑。
此外,每次入爐時,人的平衡只靠兩根指頭支撐。
縱然技法純熟,可一旦有意外,后果不堪設想。
如此 「高手 」依憑傳統技法烤出來的燒餅,確實飽滿金黃,外脆內軟。
極佳的口感讓這家燒餅鋪的生意長盛不衰,每天大排長龍。
但到這,很多觀眾已經無心美食了。
看著貼餅師傅身上的火斑,流不盡的汗水,和被火炙烤到暗紅的耳朵。
不少人忍不住質疑這套「貼餅絕技」的落后,甚至想到了「炮烙」酷刑。
大家覺得,如今科技都多發達了,很多類似的技藝都已與時俱進,追求以人為本。
像這樣以損傷自身健康為代價的「傳統」,還有必要傳承嗎?
整個城市就一家還在用這種方法貼餅,不恰恰證明早該轉型了嗎?
相關討論發酵,也讓這部紀錄片剛上線就爭議滿滿。
「過度贊美落后生產技術是愚昧無知」
紀錄片如此選材,本是為了突出 「絕活 」的精湛,甚至幫其帶貨。
誰知卻被罵 「歌頌苦難 」,這一切,冤嗎?
魚叔覺得,還真不冤。
不是觀眾反應過度,實在是創作者慢了一拍。
沒提前察覺「人血燒餅」質疑背后,早已改變的社會觀念。
比如,對「苦難敘事」的拋棄。
「吃苦是福」的傳統觀念,已在近些年逐漸崩解。
時下巨大的生活壓力,讓觀眾面對一切刻意煽情的 「人造苦難 」時,都會擺出拒絕態度。
這一點從不斷有影視作品陷入 「沒苦硬吃 」爭議也能看出來。
電影《抓娃娃》里富人裝窮搞吃苦教育的劇情引爭議
相似的,當觀眾覺得 「貼餅 」完全能靠防護條件升級和工具更新更好的完成時。
建立在傷痛代價上的人力堅持,就顯得愚昧不知變通。
不過魚叔覺得,這其中確實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也就是,不同人對「繼承傳統」,持有不同看法。
有人覺得,人家祖輩一路傳下來, 就是靠這吃飯。
不換機器,堅持人力,不僅有經濟因素,更體現了匠人的成就感。
這種觀點確實在紀錄片里有所反映。
片中,燒餅店店主就是傳統火烤技法第七代傳承人。
徒弟吃的苦,他都吃過,而且仍以這項手藝為傲。
但也有人覺得,技法可以文化保留用作表演,其他就算了。
或者是,有美感、難度、傷害小的傳統技藝保留,其他自然淘汰。
還有的,覺得連保留都不必。
無法統一的觀點背后,也反映出「傳承傳統」與「科技革新」之間的平衡之難。
如今科技進步飛速,可仍有不少傳統技藝無法被機器取代。
就比如同期內容里提及的 「刀工 」。
機器可以保障效率,卻仍然達不到人手的靈活。
面對食材特性不同,人,能最大程度地把握機器掌控不了的細節。
甚至刀工不只是在切菜,還兼具了視與聽的美感,有商品之外的文化屬性。
正因人非工具,傳統技法才顯絕學與珍貴。
但與此同時,也意味著繼承傳統需要匠人付出巨大代價才能習得。
像《中華小當家》里阿Q練習刀法受傷的情節,就一度是魚叔的童年陰影之一。
一句話,若想習得屠龍技,傷痛似乎在所難免。
「美感、難度、傷害小」幾乎是不可并存的。
因痛廢技的代價,或是傳統與科技的邊界,都是無法一句話說清,需要更深入的探討的。
顯然,紀錄片中 「高手就是唯手熟爾 」的結論,實在難以蓋過苦難帶來的不適。
不過,從爭議里也能看出。
觀眾拒絕 「沒苦硬吃 」的背后,也有從宏大敘事到個人傷痛的聚焦轉變。
痛批「人血燒餅」的根本原因,是對貼餅師傅個人安全的在意。
不止是他受傷的身體,還有他在繁重貼餅工作后,沉默著被師父訓斥 「不專心 」后可能有的心情。
對底層個體的共情,進一步加劇了觀眾對壓制人性的技法與師徒制,雙重「傳統」的逆反。
給新觀眾看舊故事,結果不言自明。
話說回來,不管是話題本身的分歧,又或是創作觀念的錯位。
節目被罵,本質上還是質量不行。
簡單來說,就是沒拍好,才沒能說服觀眾。
就像片中對 「貼餅 」技法只有高難度危險性的刻畫,卻沒能說明這項技藝存在和傳承的必要和重要性。
自始至終,作為傳承人的貼餅師傅, 本人的視角是殘缺的。
他不曾表述自己為何要經受如此代價繼續學習,且一干就是十年。
他如何看待繼承傳統這件事,以及師徒關系?
節目沒能做到位的地方,觀眾自然會用想象補齊,這難免會進一步造成誤解。
在這一點上,魚叔自己也需要檢討。
不久前《苦盡柑來遇見你》大火,我寫了一篇 「韓國海女文化 」相關的文章。
其中提及,整部劇簡直像 「為了海女文化輸出這盤醋,而包的餃子 」。
意在帶大家從另一個視角,看一看韓國影視文化輸出的野心。
但,評論里出現了跟《舌尖4》相似的爭議。
有讀者認為,高消耗的苦難群體「海女」應該消亡。
「海女文化」更有糟粕之感,輸出是在「歌頌苦難」。
有此爭論,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魚叔沒寫準確。
比起「海女文化」,「海女精神」可能更確切。
前者看上去更注重對這項職業的延續保存,后者則暗含海女爭取經濟獨立、挑戰自身極限、抗爭社會偏見的信心與力量。
這種精神,才真正是韓國意在用本土性面向世界輸出的名片。
遙想《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前兩季之所以轟動,原因相似:
不只是拍出了舌尖美食的誘人,更拍出了美食文化中暗含的中國人智慧、勇氣與情感。
年夜飯是飯,更是團圓,而團圓文化有其歷史流傳脈絡。
長街宴是宴,更是村民協作,是高山民族面對貧瘠山地的智慧與決心。
江河湖海又或高山平原,經濟盛衰與否,都無法切斷人民對生活的堅守與追求。
食物的樣貌映照出的正是國人的生存哲學。
對比之下,《舌尖3》嚴重離題。
不拍美食,拍成了 「糟粕大全 」和 「微商頻道 」。
《舌尖4》雖然重回美食主題,卻欠缺了深層國民文化主題挖掘。
面對苦難,只拍出了苦難。
卻未能拍出人的頑強意志,和不屈于此的未來展望。
如此,封神級國產紀錄片IP的倒掉,難免讓人嘆息。
在 「吃上飯 」甚至是 「上桌吃飯 」重新成為時下熱點議題的如今。
我們很多創作者不愛美食也不愛人,卻執著于刻奇的苦難與陳舊的敘事。
當觀眾最需要一部作品,用來做可口 「下飯菜 」的當下。
只留模版丟掉靈魂的內娛 「預制菜 」作品卻大行其道。
何以解憂呢?
魚叔想到了《舌尖1》最后提及的藏于食物中的生命觀。
勿忘食好一餐一飯,再留存希望看看天。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 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白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