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文匯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特色產業綠色發展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近年來,和靜縣立足獨特的生態優勢,積極推進銀耳、乳業等特色產業鏈的綠色循環發展,不僅壯大了產業規模,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支撐。
走進和靜縣巴潤哈爾莫敦鎮的疆菌食用菌基地,智能化溫室里一排排銀耳菌包整齊有序。“從接種到采摘,只需55天,一年可收獲6批次干銀耳,每批產量達到1噸。”和靜縣疆菌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波向記者介紹。得益于當地充足的日照與天山腳下優質的水土資源,這里的銀耳不僅朵形大、膠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更是達到每百克38克,遠高于一般產區。
這座食用菌基地探索出了一條菌菇產業循環發展的新路徑。“第一次用過的菌包可以二次利用來種植雞腿菇、平菇,最后的菌糠還可以作為無土栽培的基質用于果蔬種植,真正實現資源‘吃干榨凈’,沒有任何廢棄物。”周波說。
依托銀耳產業,和靜縣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帶動當地農戶穩定就業、集體增收。疆菌食用菌基地通過”疆朵朵”等地域品牌在線上平臺銷售,去年簽下了500萬元的年訂單,僅電商一項,每年就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分紅20多萬元,戶均增收上萬元。
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動能的還有和靜縣的乳產業。在天瑞祥牧場,數百頭奶牛同時登上全自動轉盤式擠奶機,整個過程只需4分半鐘。“采用這套智能化擠奶設備后,每頭牛每天擠奶四次,總共只需‘上班’20分鐘,牛的產奶效率明顯提高,日產鮮奶120余噸。”新疆瑞源乳業集團副總經理谷紅軍告訴記者。
谷紅軍介紹,牧場的奶牛養殖完全實現了種養結合,形成了“奶牛養殖—糞污還田—飼草種植”的綠色閉環。為了進一步延長產業鏈,乳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乳清被制成了乳清酒和乳清飲料等產品,解決了環境問題,也提高了乳品的附加值。
通過乳業聯農帶農,天瑞祥牧場在和靜縣帶動周邊13個鄉鎮近5000人就業。農牧民不僅可以通過種植飼草增收,還可以通過托養奶牛實現穩定分紅,年收益比例達6%至8%。谷紅軍表示,“我們還打造了農牧旅游板塊,讓牧場變成研學和科普基地,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吸引更多游客,助推鄉村振興。”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和靜縣在發展銀耳、乳業等特色產業過程中,不僅注重生態保護,更注重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融合共贏。當地聚焦綠色循環經濟,全力支持企業技術升級、資金投入和產業鏈延伸。銀耳產業已經形成了前端生產、中端加工、后端還田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乳產業則依托智慧牧場模式和專利技術,帶動了種植業、加工產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