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濕地如何運用“野”的理念來進行生態修復?自然教育應該如何開展?如何運用“水陸空”對橫琴濕地生態進行一體化監測?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最關心的生物多樣性話題是哪些?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5月10日,2025橫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論壇暨自然教育論壇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舉行。超過350位人員共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教育創新實踐。
據悉,本次論壇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北師香港浸會大學聯合主辦。
“合作區成立以來,通過生態修復及生境營造,全區野生鳥類記錄新增超過60種,其中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更重現‘50+’的壯觀景象。”在開幕致辭中,合作區城規建局副局長史忠峰表示,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根基,一直以來,依托濕地公園建設和品牌活動,合作區居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正不斷提高。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生物多樣性交流的一次盛會,本次論壇吸引了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積極參與,參會規模遠超預期。論壇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公眾,來自中山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11所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師生齊聚一堂,分享生物多樣性科普、最新相關研究成果和自然教育經驗。
中山大學生態學院劉蔚秋教授講座。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邱建文教授講座。
香港大學地理系陳艷教授講座。
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生命科學系詹肇泰副教授講座。
研討會上,共28位粵港澳大灣區研究生及本科生進行了口頭報告,涵蓋了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棲息地恢復、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技術、濕地生物多樣性與底棲生態、城市與濕地的污染和入侵物種、環境壓力因素與生態經濟學、自然教育與其他主題內容。
現場還展出了27幅由澳門中小學生及公開組精心創作的生物多樣性主題海報,展現了琴澳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學生們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物多樣性的理解。
在論壇的最后,還針對“橫琴國家濕地公園所編制的自然教育戰略報告內容”進行了閉門圓桌探討,多位政府代表及業內專家、嘉賓們一起就報告內容進行了深度交流。
橫琴工作室 出品
采寫:南都記者 朱鵬景 趙雨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