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滿大街的“俄羅斯商品館”還在用藍白紅旗幟、俄語歌曲和套娃裝飾招攬顧客,營造出一種“戰斗民族硬核好貨”的氛圍。然而,2025年開年以來,這一商業模式迅速崩塌,全國多地門店紛紛倒閉,曾經熱鬧的俄貨店如今人去樓空,只剩下褪色的俄文招牌和積壓的國產貼牌貨。
這場“俄貨狂歡”的興衰,本質上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情懷收割”——利用中俄關系升溫的輿論環境,套上“進口”“異域風情”的包裝,再通過加盟模式快速擴張,最終在監管收緊和消費者覺醒后迅速崩盤。但問題來了:既然這套模式如此高效,為什么品牌方不換個馬甲,繼續收割“朝粉”“巴粉”或“胡賽武裝粉”?答案或許藏在以下幾個關鍵點中。
俄羅斯商品館的崛起,離不開兩個核心要素:一是信息差,大多數消費者并不清楚俄羅斯輕工業的真實水平,更不了解哪些商品真正產自俄羅斯。于是,品牌方利用俄文包裝、紅場背景圖、“戰斗民族”標語,讓消費者誤以為買到的是正宗俄貨。
二是情緒營銷,中俄關系的升溫,加上短視頻平臺上“俄羅斯人熱情擁抱中國游客”“80美元打一梭子AK”等獵奇內容,讓“俄貨”自帶流量。消費者買的不僅是商品,更是一種“支持俄羅斯”的情緒價值。
然而,這套邏輯的致命缺陷在于,俄羅斯本身并沒有足夠的輕工業產品可供大規模出口。俄羅斯的食品以高鹽、高糖、重油著稱,很多中國人根本吃不慣;而所謂的“俄羅斯套娃”“伏特加”,不少本身就是中國東北生產,再貼上俄文標簽返銷13。當消費者發現花高價買的“俄貨”其實是國產貼牌,信任瞬間崩塌,市場也隨之崩盤。
俄羅斯商品館能迅速鋪滿全國,靠的不是真實的供應鏈,而是加盟招商的暴利模式。品牌方的主要盈利點并非商品銷售,而是收取加盟費、裝修費、首批進貨費。這種模式本質上是一場“擊鼓傳花”,品牌方賺的是加盟費和首批貨款,而非長期經營,一旦監管收緊或消費者覺醒,游戲就結束了。
理論上,這套玩法可以復制到其他“情懷市場”,比如:“朝鮮恩情館”(賣高麗參、朝鮮辣白菜,強調“兄弟情誼”);“巴基斯坦兄弟店”(賣巴鐵手工藝品,主打“中巴友誼”);“胡賽武裝風味館”(賣也門咖啡,包裝成“抵抗精神象征”)
但現實是,這類生意很難持續,一是監管已經盯上“偽進口”套路,俄羅斯商品館的暴雷,讓市場監管部門開始嚴查“虛假產地宣傳”。上海、成都等地已要求店鋪明確標注“國產區”和“進口區”,否則立案查處。未來,任何試圖用“XX國家館”混淆產地的行為,都會面臨更高風險。
二是消費者正在覺醒,俄貨店的倒閉,讓很多人意識到“進口情懷”可能是智商稅。社交媒體上,“俄羅斯女博主逛店認不出家鄉貨”的段子廣為傳播,進一步削弱了這類生意的可信度。
三是供應鏈難以持續,俄羅斯好歹有部分食品(如紫皮糖、伏特加)能真進口,但朝鮮、巴基斯坦、也門等國的輕工業更弱,連“貼牌”都難找到足夠貨源。若全部用國產冒充,消費者更容易識破。
資本游戲從不會真正退場,它只是需要新的故事場景,俄羅斯商品館荒誕的商業景觀提醒我們,在流量至上的時代,任何文化符號都可能淪為快招鐮刀下的韭菜地。唯有當消費者學會用腳投票,當監管利劍斬斷灰色產業鏈,這類商業鬧劇才不會永遠巡回上演。因為,商業文明的進步,不該建立在對公眾智商的持續性侮辱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