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隴西縣鞏昌鎮團結村,回族女子馬麗萍的名字家喻戶曉。這位1975年出生的農家婦女,以“敢叫窮鄉換新天”的闖勁,從1頭奶牛起步,建成存欄80頭的標準化養殖場,帶動鄉鄰走出一條“牛”氣十足的致富路。近日,她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讓“隴原玫瑰”的芬芳飄得更遠。
一頭牛的創業路
1996年,婚后拮據的生活像塊大石頭壓在馬麗萍心頭。當看到鄰村有人靠養牛增收,她果斷掏出家底買了1頭奶牛。“那時候住土坯房,牛棚比人住的地兒還干凈。”她笑著回憶,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拌草料、清圈舍,夜里捧著養殖書籍鉆研到凌晨。憑著這股子鉆勁,她摸索出“精準控料、定期防疫”的土辦法,奶牛產奶量從每天10公斤漲到25公斤。
2006年,攢下第一桶金的馬麗萍作了個大膽決定:投資100萬元在文峰鎮曲家溝村建標準化養殖場。“有人說我瘋了,一個女人家搞這么大攤子。”她卻咬著牙流轉6畝土地,蓋起2000平方米圈舍,買來20頭荷斯坦奶牛。如今,養殖場青貯池青貯氨化池各2400立方米,固定資產達150萬元,年產鮮奶400噸,年收入超160萬元,成了方圓十里的“標桿牧場”。
困境中的“鐵娘子”
2012年,一場車禍讓丈夫癱瘓,兩個孩子尚未成年,養殖場正值擴張關鍵期。“那段時間,我每天凌晨三點起床擠奶,白天跑飼料廠談合作,晚上還要給丈夫做康復按摩。”說起往事,她眼眶微紅。但這個倔強的女人沒被打倒,反而在困境中萌生新想法:“一個人富不算富,帶著鄉親們一起干,路才走得寬。”
她挨家挨戶動員散養戶,免費提供牛犢和技術指導;專門騰出崗位給殘疾人和困難戶,常年雇工10余人,人均年增收2萬元,青貯季臨時用工超20人,每人能拿2000元“草料錢”。為解決飼草難題,她與周邊農戶簽訂800畝玉米秸稈收購協議,以150元/噸的價格年消化秸稈1600噸,為鄉親們增收24萬元。“看著老鄉們數錢時的笑臉,再累都值了。”她擦著汗說。
致富“百事通”
自2009年起,馬麗萍便在奮斗的征程中發光發熱,不斷斬獲各類榮譽,彰顯出非凡的實力與奉獻精神。榮獲“定西市巾幗創業帶頭人”、2010年“甘肅省勞動模范”、2011年“畜牧養殖能手”等榮譽稱號。但她一直積極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去年老李家的牛犢拉稀,我連夜帶著藥趕過去,守了整整一宿。”作為全縣40%奶牛養殖戶的“技術顧問”,她每年舉辦5-6場養殖培訓班,從青貯制作到疫病防治傾囊相授。在她帶動下,周邊10多戶農戶養牛,戶均年純收入達5萬元,奶牛存欄量突破100頭。
每天傍晚,她的鮮奶店總會排起長隊。“多打二兩奶是老規矩,街坊鄰居信任咱,可不能辜負。”她一邊熟練地裝袋,一邊叮囑店員注意衛生。這句樸實的“不能辜負”,不僅體現在奶罐里,更藏在她的行動中——她在“勞動者港灣”設立勞模志愿服務站,每天為戶外工作者免費提供早餐奶。“國家給了我這么多榮譽,該為社會出份力。”她說。
勞模新征程
從農家婦女到全國勞模,馬麗萍的手機里存著200多個養殖戶的號碼。“喂,王大哥,你家牛犢咳嗽得用氟苯尼考……”這樣的電話,她每天要接打十幾個。在她看來,勞模不是光環,而是“帶著大家一起跑”的責任。如今,她正籌劃擴建有機肥加工廠,“牛糞變肥料,既能降低養殖成本,又能幫鄉親們種出綠色蔬菜,這才是可持續的致富路。”
夕陽西下,牛舍里傳來陣陣咀嚼聲。馬麗萍撫摸著一頭剛產犢的母牛,眼神溫柔而堅定。這片她耕耘了近30年的場地里,不僅孕育著“牛氣沖天”的產業,更綻放著新時代女性的堅韌與擔當。正如她常說的:“只要肯下勁,女人也能頂起半邊天。”這朵隴原大地的鏗鏘玫瑰,正用汗水澆灌希望,讓勞模精神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結出累累碩果。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張愛平 崔翔龍
來源:看隴西〡編輯 整理: 掌上隴西
【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征稿郵箱:50169220@qq.com
合作請添加小編微信號:zhangshanglongxi
掌上隴西
掃碼添加客服微信
|廣告發布|便民信息|本地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