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是蘇聯的開國領袖,他的名字在俄羅斯歷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跡。1924年列寧去世后,他的遺體被保存在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里,成了一個標志性的存在,吸引了無數人來瞻仰。
不過,這么多年過去了,關于這具遺體到底該怎么辦,俄羅斯人吵得不可開交。有人喊著要下葬,有人堅決反對,而普京站出來說了硬話:“誰也不能動!”這事兒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列寧,蘇聯的創始人,1924年1月21日在莫斯科郊外去世,時年53歲。他一咽氣,整個國家都炸了鍋,畢竟他是革命的靈魂人物。
政府當時就決定,不能讓列寧就這么走了,得把他留下來給后人看。于是,他們把列寧的遺體弄去做了防腐處理,還在紅場建了個陵墓,供大家瞻仰。
這事兒可不是沒爭議。列寧的老婆克魯普斯卡婭就不同意,她覺得丈夫生前沒說過要搞這種永久保存,應該是火化或者下葬。可當時蘇聯高層不這么想,他們覺得列寧是革命的象征,得有個實打實的東西留在那兒,激勵大家繼續干革命。最終,政府拍了板,遺體被留了下來。
為了讓遺體不爛掉,蘇聯找了頂尖的科學家,用了最先進的技術。防腐過程花了好幾個月,1924年8月1日,列寧的遺體正式對外展示。從那以后,這具遺體就成了蘇聯的“鎮國之寶”,每年都有人排隊去看,紅場上的列寧墓也成了莫斯科的地標。
你可能會想,把一具遺體保存快100年,這得有多難???還真不是吹牛,這活兒技術含量高得嚇人?,F在負責這事兒的是俄羅斯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他們有一幫專家,天天盯著遺體,生怕出一點差錯。
保存遺體的辦法聽著就挺復雜:定期換防腐液、控制溫度濕度、防止細菌滋生,還得時不時修補一下。列寧的遺體躺在那兒,得保持“栩栩如生”的樣子,可這哪是容易的事兒。時間一長,遺體自然會老化,皮膚、肌肉都會有變化。據說現在遺體有些地方已經開始腐爛,顏色也從當初的粉紅色變成了灰褐色,看著有點兒嚇人。
這些年,專家們沒少折騰,想盡辦法讓遺體多撐幾年。可再怎么弄,時間這東西誰也擋不住,遺體的狀態還是在慢慢變差。這也成了后來爭議的一個大焦點——到底值不值得花這么多心思保著它?
在蘇聯那會兒,列寧遺體可不是單純一具尸體,它的政治和文化意義大得不得了。列寧是革命的化身,他的遺體被當成神圣的東西,象征著共產主義理想。每年十月革命紀念日,紅場閱兵都少不了列寧墓的身影,領導人站在那兒,底下是列寧躺著,感覺就像他在默默看著這一切。
那時候,遺體還被用來做宣傳。學校里教小孩兒瞻仰列寧,工廠里號召工人學習列寧,遺體成了團結全國的“精神支柱”。對很多人來說,去紅場看看列寧,就像朝圣一樣,帶著敬仰和信仰。
可蘇聯沒了以后,這一切就變了味兒。俄羅斯成了新國家,很多人開始覺得,列寧遺體這東西是不是有點過時了?它到底還代表什么?是該繼續供著,還是放手讓它入土?這些問題,慢慢浮了上來。
眼下,列寧遺體還在紅場躺著,每天陵墓開門,游客都能進去看一眼,不收門票。進去的人有俄羅斯本地的,也有外國來的,大家對這具遺體好奇得很。不過,遺體的狀態可沒以前那么光鮮了。
有報道說,遺體已經壞得挺厲害了,皮膚脫落、肌肉變形,連專家都覺得修起來越來越費勁。俄羅斯政府每年得花不少錢維護它,具體多少不好說,但肯定是個大數目。光是防腐液、設備,再加上人工費,算下來一年幾百萬美元跑不了。
問題來了,這么大的開銷,值嗎?遺體看著不像以前那么“體面”了,還能不能代表什么?這些疑問,成了俄羅斯人吵架的導火索。
這幾年,俄羅斯社會里要求下葬列寧的聲音越來越響。支持下葬的人有自己的道理:
第一,列寧自己好像沒想過要被這么供著。據說他生前說過想火化,家人也希望他能入土為安。把遺體擺那兒,跟他的意愿不符。
第二,花錢太多。每年幾百萬美元砸進去,就為保一具遺體,很多人覺得這錢不如拿去修路、建學校,干點實事兒。
第三,倫理問題。把死人擺出來給人看,總有點不尊重死者的意思?,F代社會講究人權,這么干是不是有點兒不地道?
可反對的人也不少。他們覺得,列寧遺體是歷史的一部分,扔了太可惜。它代表著蘇聯那段歲月,扔了就等于把歷史抹掉。還有人說,遺體是俄羅斯的象征,下葬了國家面子上掛不住。
這兩種聲音在社會上掰扯了好多年,誰也說服不了誰。政治家、宗教團體、老百姓,各有各的說法,吵得熱火朝天。
在這場爭論里,普京的態度特別引人注目。作為俄羅斯的掌舵人,他不止一次公開表態:列寧遺體不能動,誰想下葬誰就是跟歷史過不去。
普京2017年在一次采訪里就說過,列寧是俄羅斯歷史的大人物,他的遺體留在紅場,有特殊的意義。他覺得,現在下葬列寧,會讓很多人心里不舒服,尤其是老一輩人,對他們來說,列寧還是個信仰。
2019年,有人又提下葬的事兒,普京還是那句話:“現在不是時候。”他甚至放出狠話:“誰也不能動!”這態度硬得不行,擺明了不想讓這事兒在他任上翻篇。
普京反對下葬,背后有幾層原因。
普京一直強調,俄羅斯得尊重自己的歷史,不管好壞。列寧是蘇聯的開國領袖,遺體是那段歷史的活化石。動了它,等于否定了過去,普京覺得這擔子他背不起。
俄羅斯這幾年對外硬氣,對內穩定,普京需要一些象征來撐場面。列寧遺體正好是個現成的符號,能讓國家有點“根”。要是下葬了,可能會讓一部分人覺得國家沒底氣了。
普京也得顧著老百姓的情緒。俄羅斯有不少人,特別是年紀大的,還對列寧有感情。把遺體埋了,這些人肯定不樂意,可能會鬧起來。普京不想給自己找麻煩。
所以,他這立場看著簡單,其實挺復雜,既有歷史的包袱,也有現實的算計。
普京這么一錘定音,俄羅斯社會反應兩極化。支持他的人覺得,這是在保住國家的尊嚴和歷史,尤其是老一輩人,聽到普京說“不能動”,心里挺踏實。
可反對的人就不高興了。他們覺得普京這是政治操作,把遺體當工具用,根本沒考慮列寧的意愿和現實問題。年輕人里不少人覺得,這事兒早該翻篇了,老抱著過去不放,俄羅斯怎么往前走?
這爭議還影響了政治風向。普京這么堅持,政府對歷史遺產的保護力度也加大了,列寧墓的維護成了國家項目。可反對的聲音也沒消停,隔三差五就有人跳出來喊“下葬”。
列寧遺體的未來,誰也說不準。繼續保存吧,技術上越來越難,錢也得不停往里砸??梢略?,又得面對一大堆反對意見,政府得掂量掂量。
現在看,俄羅斯可能還會保一陣子,畢竟普京還在臺上,他態度這么硬,短期內不會有大變動??砷L遠來說,遺體保存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多。科學家能修到什么時候?錢能花到什么時候?這些都是問題。
還有一種可能是,政府調整政策,比如少開放幾天,或者干脆把遺體挪個地方,弄個博物館什么的,既省錢又能保住象征意義。不過,這也得看社會能不能接受。
列寧遺體這事兒,吵了這么多年,還沒個結果。普京咬死了“不能動”,可社會上的聲音五花八門,誰也說服不了誰。這問題不光是遺體怎么辦,更是俄羅斯怎么看待自己過去、怎么走向未來的大拷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