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統治的末年是中國最為悲觀的一段時期,因為保留了閉關鎖國的落后,導致那時的清王朝沉迷于天朝上國的美夢,看不到世界的發展與進步,也難以產生合作與交流,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國家而不自知。
伴隨著英國鴉片戰爭的堅船利炮,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南京條約的簽訂只是悲劇的開始,除了巨額的賠款之外,更是割讓了以香港島為主的諸多領土。
有了英國的先例,世界各國的其他列強紛紛起而效仿,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為自己謀取利益,一時間掀起了世界范圍內對中國的宰割。
除了英國之外,沙俄也曾與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璦琿條約以及各種補充條款,直接或間接掠奪了我國北方大約150萬k㎡的領土。
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同樣都是非法侵占中國的領土,為什么英國在后來歸還了香港,而俄國卻沒有歸還海參崴?兩者之間又存在什么樣的不同?
清末的地緣政治經濟競爭中的海參崴
海參崴原本是瀕臨太平洋的一處海灣,從地理位置上看,海參崴位于日本海西側,這個叫法也是在被沙俄侵占之前的舊稱,海參崴原本歸于中國所有,只是在后來1858年簽訂的中俄璦琿條約里,規定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地區大約40多萬平方公里,為中俄所共同管理。
但這只是出現在條約之中冠冕堂皇的說法,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土讓另外一個國家參與管理都是莫大的屈辱,俄國這樣的行為看似是共管,但本質上和英國列強沒有什么區別,同樣是想在中華大地上為自己謀取利益。
沙俄一方也正是因為有了海參崴這一片共管區域,才打通了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沙俄從這里所獲得的利益是巨大的,不僅可以掠奪本地的原材料和資源,還能夠為海外貿易節省一筆不菲的費用,所以一直被沙俄長期占據。
盡管如此,沙俄方面依然不知滿足,伴隨著中國危機的加深,兩國共管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沙俄的需要,兩年之后,又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直接將兩國共管改為了將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割讓給俄國,海參崴從此離開祖國的懷抱,成為俄國的弗拉迪沃斯托克。
沙俄對太平洋出海口的成功奪取,直接改變了東北亞地區的區域所屬,甚至是影響到了該地區的國際經濟乃至地緣政治格局,由此可見海參崴地理區位的重要性,這也成為了沙俄長期占據而不愿歸還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海參崴具有成為天然良港的重要條件,它臨岸地區吃水較深,這就意味著可以允許大型船只靠岸停放而不會擱淺,擁有觸礁的風險,超大的容量能夠讓沿岸物資快進快出,可以從沿海直接到達船體,就省去了過多的貨物保管倉庫建設費用。
第二就是海參崴的天然洋流條件,雖然比不上摩爾曼斯克海港那樣終年不凍,但氣候條件也基本溫和,雖然在一年之中有120天左右的結冰期,但大多數時間可以破冰后繼續使用,實際時間只縮短到了70天。
俄國當初之所以將這里完全占領,從某種方面來說,其實也看中了這一點,根據溫和的氣候條件,俄國可以完全在這里建立兩種截然不同的港口,以中心碼頭為劃分,向西為商業港口,向東則為軍事港口,前者可以直接停靠60艘5000t以上的大船。
這一點就和英國最初占據香港島的行為有所不同,從最初的香港島到后來的九龍新界補充,英國作為清政府統治時期最先入侵中國的列強,更多所考慮的其實是商業利益,無論是最初的鴉片傾銷還是后來的原材料掠奪,都是如此。
從當時南京條約的規定來看,英國除了要求開放五口通商之外,還主張割讓香港島作為英國在遠東的貿易據點。
這一條款的規定和沙俄針對海參崴的原因類似,英國也是看中了香港島的地理位置優越性,可以將香港作為對華貿易以及對抗其他列強的基地。
而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想通過占領香港島,來壟斷對華鴉片銷售的渠道,從而實現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后續的補充條款也是如此,完全擁有香港地區可以讓英國在短時間內實現最大的利益榨取,其中所包含的軍事性質較小。
二者可以簡單理解為,英國在香港地區所進行的大多都是商業行為,目的就是利用香港謀取更多的在華利益,而俄國則不同,海參崴對于俄國來說創造的商業價值并不算太高,只是一個便捷的港口,但這里卻部署了幾乎永久性的軍事防備力量。
并且沙俄已經在1889年將海參崴確定為重要軍事要塞,成為俄國通往太平洋的重要港口城市,對于俄國今后的戰略都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甚至可以說能夠影響到國內的軍事部署,所以根本不可能將海參崴當成一個單純的商業用地來歸還。
貫穿亞歐大陸的重要性
由于海參崴成為了俄國重大的貿易契機,所以俄方最終決定在這里建設一條縱貫亞歐大陸的鐵路,也就是后來的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鐵路的最東端就是海參崴,經過寒冷的西伯利亞之后到達俄國所占領的歐洲疆域。
也正是因為有了海參崴的存在,俄國龐大的領土被貫穿,此次鐵路的修建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巨大轟動,歐洲與東亞之間交通方向的變化對俄國非常有利,海參崴因此成為了俄國最東端的入口。
而且就算不討論海參崴這里的原住民,最早有組織進入這里的外國人也是中國人,早從1887年居住在這里的人口看,中國人就占到了將近40%,此后的比例明顯在上升,有時甚至一度超過俄國人,但當時的他們只是被當作勞工對待。
也就是說,俄國其實是在中國人的幫助之下修建了一條縱貫西伯利亞的鐵路大動脈,而且是以海參崴為出發點的,無論從戰略的角度出發,還是從資源的方面來考慮,俄國都沒有歸還海參崴的理由。
因為當時進入這里的中國人已經被稱為外國人,沒有護照的他們根本無法久居,在俄國眼中本就不存在歸屬性的領土,也就不存在歸還的可能。
而英國在后來之所以選擇歸還香港,也是在權衡成本與利益之后的結果,因為它和香港之間并不像俄國和海參崴那樣接壤,香港遠離英國本土,維護和運作的成本十分高昂,根本不可能實現時時刻刻控制,與英國本身的關聯也就只有商業這一點。
尤其是中國在經歷改革開放之后國力增強,當時的英國已經意識到,如果繼續不顧一切遠距離控制香港,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爭端,甚至是軍事沖突,況且當時的香港在經濟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逐漸依賴中國內地,所以回歸是必然的趨勢。
而且鄧小平在和撒切爾夫人的談判之中,已經明確表示香港的主權問題不容討論,態度之堅決,沒有退讓的余地,甚至暗示了武力奪取的可能,此時的英國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所以只能選擇按期歸還香港。
海參崴則不同,德國在這里設置港口并且修建鐵路之后,雙方之間的聯系已經密切而不可分割,作為俄方遠東戰略的核心,根本不可能歸還,而且目前中俄之間的合作已經對海參崴地區進行了利用,并且是在滿足雙方共同利益下的合作,這也能削弱歸還的緊迫性。
因為雙方具有共同利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淡化曾經的領土爭端,而且中國已經對香港采取了一國兩制的策略,保持其原有的制度繼續進行發展,這一套顯然在海參崴這里不適用,所以更加削弱了回歸的可能。
其他明顯的因素
其次就是針對這兩個地方在簽訂條約時,對于海參崴地區的描述,是烏蘇里江以東部分區域共治之后的完全割讓,而且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來看,雖然說的是割讓,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租借期。
從南京條約的補充條款來看,1860年對于九龍半島的割讓,后續關于新界的補充條款是租借給清政府,具體租期為99年,而這種租借是具有國際效益的,英國必須按照規定按時歸還,并且當時中英雙方已經磋商完成,到1997年所歸還的是整個香港。
而且英國在侵占香港之后,并沒有像俄國那樣對原本留在這里的中國人進行驅離,而是在保證當地人民正常生活的情況下進行管理,所以從本質上講歸還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從總體上來看,香港的規劃擁有明確的國際法依據,中國崛起帶來的壓力以及英國本身的限制性,而海參崴地區則涉及包括地緣因素在內的復雜問題,或許需要靠未來中國與俄國之間的關系轉變來繼續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左千戶.內貿貨物境外轉運海參崴有何魅力?[J].中國航務周刊,2023,(22):28-30.
[2]中俄遠東合作空間,遠不止于海參崴[N].環球時報,2023-05-16(014)
.DOI:10.28378/n.cnki.nhqsb.2023.005195.
[3]曹雯.清末地緣政治和國際經濟競爭中的海參崴[J].清史研究,2024,(03):133-14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