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xù)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編輯|t
引言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巔峰。這數(shù)字背后,不是地圖上的涂色游戲,是一個帝國用兵馬、條約、駐將、改制撐起來的廣袤疆域。
而如今中國版圖960萬平方公里,兩者之間差了整整356萬。這不是筆賬,是歷史上的刀光劍影,是實打?qū)嵉膰恋檬А?strong>156萬平方公里成了今天的蒙古國,100萬平方公里歸入沙俄版圖,還有伊犁、塔爾巴哈臺、巴爾喀什湖東岸……
在多個歷史節(jié)點上,地圖慢慢被切割。而清朝如何拿下這些地,又如何被迫丟掉這幾百萬平方公里?今天就從這筆“地圖舊賬”說起。
乾隆二十四年,中國的邊疆到了哪一步?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新疆伊犁。清軍橫掃天山南北,大小和卓被擒,準噶爾部覆滅,回部歸順。西北邊陲劃歸清廷。西藏地區(qū),經(jīng)由清政府設立駐藏大臣,政權(quán)并入中央體系。
東北方向,早已與沙俄通過《尼布楚條約》確立界限,外興安嶺以南為清朝控制區(qū)域。此時,清朝版圖涵蓋東起庫頁島、西至巴爾喀什湖、南至南沙群島、北至貝加爾湖,疆域總面積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
邊疆的治理不是貼地圖標簽。以新疆為例,清廷設置伊犁將軍,派兵屯田,設卡防守,將回部與內(nèi)地以軍事、行政方式連接。東北方向的黑龍江流域,設有黑龍江將軍與駐防八旗,兼顧防務與行政管理。
西藏設駐藏大臣、駐軍,并通過達賴、班禪等制度性安排,確保行政統(tǒng)一。各族群眾在清政府的治理下進行日常生產(chǎn),形成了行政與民族分布重疊的管理格局。
國家統(tǒng)一與治理模式建立,成為“多民族一體國家”格局基礎。此時期的“清疆”,是通過軍事行動、制度安排和駐軍體系一步步確立。疆域不是畫出來的,是靠治理結(jié)構(gòu)支撐的。清朝的邊疆,不是邊緣,而是制度的延展。這是今天理解清朝版圖的前提。
乾隆之后的近百年,清朝并未大規(guī)模失地,主要維持邊疆格局。直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外部壓力與內(nèi)部政局衰弱疊加,邊疆局勢急轉(zhuǎn)直下。此時,清朝守邊的邏輯開始松動,進而為沙俄擴張與蒙古獨立留下空隙。
1858年黑龍江以北消失,1860年烏蘇里江以東劃走
公元1858年,《璦琿條約》簽訂地點:黑龍江畔的璦琿城。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腹背受敵,被迫接受沙俄提出的新邊界方案。
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大片區(qū)域,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被劃給沙俄。兩年后,《北京條約》再次削地,烏蘇里江以東區(qū)域約40萬平方公里,劃入沙俄版圖。清朝東北邊疆至此被連根削去,統(tǒng)稱為“外東北”。
此地涵蓋的,不只是地形概念,更包含了歷史活動區(qū)。赫哲、鄂倫春、滿族祖地所在。清初設黑龍江將軍于今黑河、設寧古塔將軍于今牡丹江,并建八旗駐防。
被割區(qū)域是清初“龍興之地”的一部分,是建州女真起源地。沙俄奪取外東北,不只是擴張地盤,更是在歷史象征上奪權(quán)。
條約過程沒有談判,只有脅迫。沙俄以“調(diào)停英法”為名,要求談邊界,清廷在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之際,被迫接受。地丟得迅速,歸還的承諾永遠沒有。邊界線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為界,從地圖上看,是把一個大拐彎剪掉。庫頁島一并被“共管”,最終被沙俄吞并。
至此,“雄雞”的雞冠被削。沙俄隨即在此建設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參崴),成為其遠東軍事基地。中國自此失去直接通太平洋的北部港口。
西北方向,清政府設伊犁將軍駐防,全力控制。1871年沙俄以平定動亂為借口出兵伊犁,并未歸還。
后經(jīng)左宗棠收復新疆,清廷派出崇厚談判,于1881年簽訂《伊犁條約》,沙俄將伊犁部分地區(qū)歸還,但塔爾巴哈臺、巴爾喀什湖以東等約44萬平方公里落入俄方。清廷未能全面收回,部分地方至今屬哈薩克斯坦。
從東北到西北,清朝在短短二十余年失去超百萬平方公里領土。外東北和外西北的地圖邊緣被切割,直接改變中國與俄羅斯的邊界結(jié)構(gòu)。沙俄利用清朝內(nèi)外交困的局勢,完成對中國邊疆的實質(zhì)性蠶食。
1924年蒙古獨立,356萬最大一塊落定他國
時間軸走到1911年辛亥革命,清政府解體,中央權(quán)力真空顯現(xiàn)。喀爾喀蒙古諸部宣布脫離清政府,成立“自治政府”,獲得沙俄庇護,駐兵庫倫。當時的北洋政府雖派兵應對,但政局混亂,東北、內(nèi)地軍閥割據(jù),無力西顧。
1915年中俄簽訂《中俄聲明文件》,默認外蒙古為“中華民國宗主國下的自治狀態(tài)”。表面維持宗主關系,實則沙俄全面控制軍事、財政、外交。
1917年俄國革命,蘇聯(lián)接管沙俄在外蒙古的一切影響力。1921年,外蒙古借蘇俄紅軍擊敗中國軍隊與白俄勢力。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正式脫離中國版圖。
這塊土地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為本次失地中最大的一塊。歷史上,這一地區(qū)是清廷以王公制度統(tǒng)轄的重要組成部分。
喀爾喀各部分屬“札薩克旗”,設有總管、參贊,駐藏大臣亦可調(diào)度其兵。地處草原腹地,與內(nèi)蒙古地區(qū)連為一體。脫離之后,整個草原體系斷裂,邊境線從一條自然過渡線變?yōu)閲覈纭?/p>
蒙古國的建立,是蘇聯(lián)扶持下的結(jié)果,也是清末民初政治真空的產(chǎn)物。當時的中國無力維持版圖完整,國家統(tǒng)一尚在探索之中。蘇聯(lián)出兵干涉,直接設政扶持,使外蒙古成為其衛(wèi)星國。
356萬平方公里的地圖變動,不是一朝一夕,不是一次戰(zhàn)爭,是一系列政治妥協(xié)、軍事失敗、國際操控下的歷史推進。
清朝的巔峰地圖,并非天然擁有,而是政治結(jié)構(gòu)下的成果。一旦國家治理能力喪失,邊疆即刻流失。
參考資料
“海棠”變“雄雞”:近代中國邊界的變遷-中華網(wǎng)-2009年07月24日
中國版圖是何時成為一只“雄雞”的?-澎湃-2016-04-15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