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說協和“4+4”及所涉及的人有風險,所以需要換個方式聊。
前不久,無錫將“諾貝爾獎獲得者”認定為A類人才引發熱議,而全球排名前100強高校畢業的博士,僅可認定為D類人才。當時覺得無錫很“裝逼”,甚至很氣憤——你們把普通大學生、平凡勞動者置于何處?
但是見識了協和“4+4”事件及涉及人員的嘴臉之后,才知道嘲笑無錫不應該。
個人覺得,無錫的人才認定標準有兩個方面值得稱道:
一是門檻高,展現了文化自信。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平獎除外)、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才有資格申請A1,而科普利獎章、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等獲得者只有申請A3的資格。
眾所周知,上述獎項的客觀、權威性已形成全球共識,無錫并未把他們捧上天,是否能認定為“人才”還是未知數,這可比某些地方把國外野雞大學畢業的學生也當作人才引進,要公平、正直得多。
二是受眾廣,突出了精準適配。從 A 類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到 D 類的優秀大學生,從科研人才到創業人才,從高技能人才到優秀鄉土人才、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涵蓋多個領域與層次。而且要求必須“在我市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或社會組織全職工作……”這就遏制了不少“投機掮客”去搶占資源。
我覺得突出“本地化服務”是非常好的規定,很多地方不好好善待本地的人才,卻熱衷于引進外地、外國的人才,這種“招了女婿、不管兒子”的做法不知寒了多少人的心,也注定留不住真正人才。
此外,想認定為無錫的人才還需要與城市的產業發展相匹配,舉例來說,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能獲批,文學獎獲得者就未必能獲批;工程師可能獲批,政工師未必能批……這種“專業對口度”考量明顯具有現實智慧,避免了“人才”滿大街,卻對發展起不了多大作用。
人才評價一直是個難點課題,“唯學歷”固然不對,但“不唯學歷”又該如何操作?
建議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加以考量:基礎維度(學歷/資歷)、能力維度(成果轉化率)、價值維度(產業貢獻度)、發展維度(技術前瞻性)。
而現行的考量標準,大多僅停留在基礎維度方面,而且悲觀的是,就連具有非常高專業壁壘的醫學領域,都有那么多水貨學歷、混世資歷……“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極為普遍,整個人才評價體系,可以用“千瘡百孔”來形容。
更何況再好的制度設計,都要靠人來落實。實踐中,既要避免“唯論文”“唯獎項”這些形式主義陷阱,也要防范“人情評審”“扎堆申報”等等現實存在風險。這是操作層面的問題,需要配備強有力的信息公開,并且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實話實說,無錫的人才認定標準并非盡善盡美,而且越到后面,也是越“水”——比如C類人才認定要求:“涉及企業高管或技術負責人,原則上其近2年內年薪酬均不低于50萬元”;再比如D類人才認定標準中的“高級職稱”——我一想到網上那么多胡說八道的“高級經濟師”、身邊那么多濫竽充數的“高級工程師”,就會陷入沉思,估計無錫也好不到哪去。
但總體來看,無錫的人才認定標準是系統的、客觀的,有“水分”的是人,而不是標準本身。反觀協和“4+4”的“人才”認定標準,基本就是主觀認為,比如“名校背景”、“導師推薦”等等,評價維度單一不說,還留足了暗箱操作空間,足以將眾多真正的人才拒之門外,為“權貴子弟”大開方便之門。
所以,公然鼓吹協和“4+4”模式“初衷、設計和內容都沒有問題”的專家有些“小打臉”,嘲笑無錫“招天才還是招人才”的網友有些“小尷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