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間,看到某個平臺發布了這樣一個標題。
原本作者計劃等到各國2024年工作時間公布后,再與我國的工作時間做個對比,以顯示中國人是否真的能吃苦。
另一則與工作時間相關的數據出現在作者的視野時,作者覺得有必要馬上對這句話說上幾句。
中國人能吃苦,似乎是流傳已久的傳統,所謂“多難興邦”是也。這個觀點,甚至被演繹成了民族精神。
在物質生產不夠豐富的年代,減少內耗、集中力量辦一件事,看起來是一種能夠讓大家都吃飽飯的策略。
但到了物質生產極大豐富、老百姓可以衣食無憂的年代,仍然宣揚吃苦精神,多少有些用心不良。
如何證明作者的這個觀點?我們自《人口與就業年鑒》里,提取一組與就業相關的工作時間數據,可以作為證據。
事實上,在我們前面繪制的圖表中,你可以看到:隨著人均GDP的增長,主要國家的人均工作時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有我國是個例外。
這一組數據,我們從學歷的角度,來觀察工作時間隨學歷、隨性別的變化情況。
知識未必能改變命運,但知識可以改變工作時間。
數據顯示,初中學歷的男性勞動者,有62%的人每周工作48小時以上,高中學歷為56%,專科為40%,本科27%,研究生只有25%。
網約車領域有個經典的傳說:聰明的管理者采用一種算法,可以保證司機們不管多努力,能夠拿到手的收入,勉強與之前的水平持平。
作者無法證實這個說法的真實性,但在打車時,聽到很多位網約車司機提到類似的現象。
如果一周工作超過五天八小時算違法的話,勞動力調查數據顯示,大約80%擁有初中或高中學歷的男性勞動者,都是違法的。
而擁有本科或研究生學歷的人,每周工作40小時以上的比例,僅有60%以下。
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跟本科生或研究生相比,擁有初中或高中學歷的人,工作時間(體力、技能等也是包含在工作時間內的)或許是他們唯一拿得出手的技能。
為了吃上肉、為了穿上綢、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中國人不怕、中國人能吃苦最大的底氣。
當然,也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從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看,我們每周工作40小時以內,不吃這些苦,也可以吃上肉、穿上綢、過上更好的生活。
隨著國民經濟從生產制造向服務的轉型,讓勞動更有價值(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或許是解決一切社會經濟發展問題的關鍵。
作者看到,有很多學者提到了類似的觀點,但他們并沒有告訴決策者,如何提高收入水平。
從當前的情況看,唯一能夠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是在大幅度降低人均工作時間的同時,提高法定最低工資標準,從而實現國民經濟的轉型。
當然,實現這件事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要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稅收比例,這會影響事業單位、公務員等以稅收為主要收入來源人群的待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