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縣京劇團成立于1949年,解散于1959年,前后活動十一年時間,她是邳縣三大職業劇團(京劇、柳琴、梆子)中成立最早的一個。
一、京劇團建立前的概況
京劇是流行全國的劇種,解放前在邳縣的群眾中有廣泛深遠的影響,被稱為大戲。據原京劇團業務團長現年八十一歲的老藝人李富之講:邳縣京劇流行約在清末的同治光緒(1874—1875)年間,距今已一百多年,在辛亥革命后尤為盛行。當時的邳縣、宿遷、睢寧、東海、郯城、馬頭、蒼山、臨沂等地有錢的地主家多打科班,娛樂掙錢。這一帶地方的科班,多達二、三十個,如山東新屯的桂字科,郯城的全字科,宿遷板橋富字科,邳縣龍池的連字科,東海的后字科等。邳縣邢樓鄉的老京劇藝人王萬秋(回民)就教過六個科班。李富之是宿遷板橋富字科的,系王萬秋的學生。李入科時僅十四歲,王當時已六十歲。郯城的全字科也是王教的,早已出科了,按年限上推距今一百二、三十年是不成問題的。
板橋科當時的教師中除王萬秋外,還有徐全秀(老家山東郯城馬頭,在邳縣官湖寓居很久)、鮑盛海(郯城人)、趙子章(京角),孫壽全(京角)、郭全增(邳縣)等人。箱主(老板)是板橋的地主馬其衍(字健飛)他們是按北京的“富連城”的字起的。富字科共50人,(都是男生)當時科班為五年制,箱主供吃穿,對老師的供奉頗豐盛,薪水也高。班中供唐明皇李隆基像,兩側對聯為:“金枝玉葉梨園主,龍生鳳養帝王家”;左右掛“五昌兵馬司”和“水式三官”圖像,每餐前都要燒香磕頭。學員經老師考試選中入學后,吃飯、穿衣,鋪蓋,均由箱主包下來。教學上是邊練基本功邊排戲,文武皆學,班規很嚴,一人違紀通堂都要挨棍子的。教師排戲也是包干的辦法,對一出戲中每個角色的唱、做、臺詞、對白,音樂,鑼鼓及武打場面都各由一個教師教,以保持流派特色,直排至能登臺演出為止。科班演出的收入,全歸箱主,約在出科前一年,對演出好的學員才給些補貼。出科后留在班中的方能劃分拿錢。
富字科結束后在邳縣的龍池(現屬新沂)曾又開過連字科(50人)。當時的箱主(老板)有張廣祥(后張圈子人)、袁宗凱(邳縣袁灣子人)、楊啟昌(國民黨龍池區長)等人。教師有李富之(新沂棋盤人),孔廣禮(山東楊集人)、陳多風(山東人)、范玉振(邳縣大范家人)、張福文等。連字科之后,即沒有續辦。
在舊社會,全、富、桂、連幾科的一些人員,是邳縣京劇活動的骨干力量,流動在城鎮農村中的班社,多有這些人員參加。富字科活動突出的人員有王富興(后改名王桂廷,官湖人)、孔富金(邳城人)、李富之(棋盤人現屬新沂)、馬富生(原名馬福增,官湖人)、徐澤民(老家馬頭二廟,跟其父徐全秀在板橋科跟班學戲,寓居過官湖)。連字科有鄭連壽(郯城人)、李連全(新沂人)、王連美(官湖人)、吳連生(徐塘人)、王連昌(徐塘人)、以及楊全才(官湖人)、徐全貴、徐全秀、范桂玉、張巨銀、馬桂生等。當時較有名望的演員數王桂廷(王富興)長于武丑,出科后跟王勝保(徐州人)活動于云龍舞臺,善唱《楊香武》、《鐵公雞》等武戲,上臺先翻十余個小翻,然后曼子上三張半桌,空翻落地連四十個旋子,功底很深,后和昆旦金艷芬結婚,夫妻合演《大英節烈》等戲很拿手。使包銀(金每日十五元,王每日八元)在南京、武漢、青島、上海等地都很響。王在上海灘曾掛“第二觔斗武生”的招牌,平常走路帶五斤重的沙袋,上臺前去掉沙袋,身輕如燕,在嘉興演戲時,十個小翻加曼子升高踢滅了舞臺頂棚的汽燈,獲得全堂喝彩。解放前曾在沭陽等地演出過,夫妻倆每月包銀720元。金艷芬曾改名過翠明霞,解放后和王桂廷住西安官湖尚有他的姐姐和義女。
另外是徐澤民(徐全秀之子),長武行演孫悟空或關公紅凈戲出名,在邳縣、臨沂、山海關外名望較高。現在臨沂京劇團退休。
解放前邳縣京劇藝人玩的班子多是共和班,有長年包班和分賬班子兩種,包班班主負擔大,要有一定的資金基礎,演職員固定工資,演出的一切收入歸班主,長年不散。分賬班子盈虧是大家分擔的,一般在秋季大忙后領班人即通知集中營業,衣箱是租的,如邳縣授賢村的馮俊明,馮俊光,邳城的羅壇蘭(羅明山的父親)都有戲箱出租,每演一天戲3元租金,領班人不需要資金。李富之等人玩的“高升班”就是這種性質,他們刻有公章和批戲人定合同,當時批的戲多是愿戲(還愿),會戲(逢會),集戲(趕集),一批便是三臺四座。(即演三天正戲踩臺不算)一臺的批價百多元數十元不等,演出時點戲需另加錢,火彩、加官另加錢,另外還有報單錢,支鍋錢,胭脂錢等。戲演完后不能禿尾 巴,要續戲,價目照批戲算,班主將這些收入綜合起來,去掉生活開支,然后請十大行(生、旦、凈、丑、老旦、鼓老、老生、花臉、青衣、彩旦)按厘劃賬,每人頂高八厘。以此類推及一般職員雜役。虧空大家配,營業一般冬春最紅火,秋夏較差,農忙不能演出了就分散回去,來秋再組合,這實際上是半農半藝的性質。每年的中秋節和年終除夕、班中要過大節,席為十大碗,除班中人外,臺下的黑棚主也要參加,籍以聯絡江湖,遇事好互相幫助。如有外侮,黑棚下的兄弟們都受團領班的指揮。舊社會的京劇藝人,能在七十二行中占一席地位,而又能在復雜的環境中保護自己,生存下來,這算是很重要的一個關系環節。
除職業班社外,業余的京戲活動當時在群眾中也有廣泛的基礎,閑時,票友清唱了風大行,富戶家更愛好這種娛樂,有時也讓傭人學唱,供他們享受,大多數的農民是喜愛而玩不起來的,因而草臺班就應運而生了。
二、邳縣京劇團的建立
邳縣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因革命工作的需要行政區劃上分為邳南和邳北兩部分,邳南屬“江蘇”,為“邳睢縣”;邳北屬“山東”,為“邳縣”;因而京劇團也分為《邳睢縣京劇團》和《邳縣京劇團》兩個。邳睢京劇團1950年成立于邳睢縣政府所在地的土山鎮。演出在縣醫院左側約400座位的簡易戲園內,當時是以土山鎮的業余票友為基礎,招收了一批外地京劇藝人組成的。團長韓桂全系蒼山縣人,為新村桂字科出來的,能演《三叉口》、《蘆花蕩》、《白水灘》一類的武戲,演員有當地的票友劉競生、王瑞祥和馮秀琴,展君符(徐州人)等人,班底較弱,主角靠向外地延聘,至1953年6月份聘外地來演出的角色有黃
曼秋,周曼云,邊風琴,王瑤華等女角和刁吉良等男角。邳睢縣京劇團的性質屬自負盈虧的大集體,當時也叫共和班,經邳睢縣文教科批準,由邳睢縣文化館領導。演出多為京劇傳統劇目如《紅娘》、《紅樓二尤》、《鎖麟囊》、《八寶公主》、《五花洞》、《法門寺》、《盤絲洞》、《失空斬》之類。1951年冬曾排過新戲《九件衣》、《小倉山》是當時觀眾反映較強烈的革命劇目。該劇團在經濟上為分紅制,收入除角色提成外(一般二至三成)然后去掉開支,以人劃分,按分分配。班底最高的不超過十分,生活上基本可以自給,有時在角色接不上時,也請票友打炮,如當時的土小女教師茅文華(現為邳縣政協副主席)就炮過《駕后罵殿》等戲,打炮時劇團向機關商店散紅票,實際上是社會救濟性質。另外政府給以少量的生活補貼,服裝等則全系政府支持的。
邳縣京劇團系1949年8月成立,初演于邳城三官廟和官湖的簡易露天戲園,由邳縣文教科批準,屬邳縣文化館領導,第一任團長為羅曾蘭。后為周富義(51年)羅玉山、紀富明(52年)、王守田、羅明山(53年),由王桂成負責業務,演員有孔富金、馬富增、王連美、劉百山、紀福云、李俊培、孔鳳齡、李連安、張連成、范桂玉、王彥君等人,亦是靠接角售票演出,常接的角色有周曼云、王瑤華、王素芳等人。多演傳統戲,大體上和邳睢京劇團的劇目一樣。也是自負盈虧的大集體共和班,收入角色提成,班底按分分紅,生活不足部分靠政府及文化館補貼。
1953年6月,行政區調整,邳睢縣劃銷,其文化館與邳縣合并,邳睢京劇團解散,這時邳縣的京劇團已因經濟困難而放假,至1954年春,才又由文化館把他們組織起來正式建立“邳縣京劇團”。
三、邳縣京劇團的發展和變遷
邳縣京劇團重新建立起來之后,文化館安排劉渭濤同志管理劇團,仍以王守田、羅明山、紀富明為團長,又把邳睢縣京劇團的部分人員,如劉競生、王瑞祥等收回充實進去,1954年冬又按照國家進行職業藝人登記的要求,派李耀榮配合文教科員白益德進行了藝人的登記和整頓。落實固定班底共40余人。1956年邳縣文教科先派進了轉業軍人袁啟樓為行政團長,繼又派進了共產黨員劉秉顯為劇團指導員,并開始了整團,弄清了演職人員中的成份和歷史問題(如把劉京生、湯元貞等定為歷史反革命隨團改造)。大家又推選了科班出身,業務熟悉的李富之為業務團長,并配備了會計,業務組長,青年學員如石天民等也逐步能演戲了;又吸收了李廣風等女學員,業務上大有起色。1956年徐州地區舉行職業劇團會演,由王瑞祥等演員挖掘整理的傳統戲《二度梅》,通過認真排練搬上了舞臺,參加了地區會演,深受群眾歡迎。
邳縣京劇團的演出活動,主要靠外地流動的腳色,據統計外來的角色有周曼云、周曼生、王素芳、王玉俠、王惠君、劉海濤、九步紅、徐澤民、楊博生、趙桂華、周安英、趙淑云、趙霄虹、劉勝仁、徐忠祥、李君芳、陳漢鵬、孟少青、李玲芳等。外地劇團來邳縣演出的名角有許翰英、單玉良、吳惠秋、周云亮、周云霞、宋長榮。梁惠超等。他們的到來也給縣京劇團以良好的影響。
1957年原流動角色趙霄虹認為邳縣京劇團有前途,要求取消角色提成(原二成提)留團固定下來,經邳縣文教局領導研究批準,接收了她,并重用為團長,由此班底加強,不用請角色亦可正常演出了,這一段可以說是邳縣京劇團的鼎盛時期,人馬多、行當全,人員通過整頓,思想覺悟也有所提高,他們除在邳縣城和各公社劇場巡回演出外,還去徐州各縣,并到山東的郯、馬、十字路一帶演出,大受群眾歡迎,收入頗佳。
當時邳縣京劇團上演過的劇目有:《火燒廣太莊》、《讓徐州》、《魚腸劍》、《碰碑》、《棒打無情郎》、《拾玉鐲》、《穆柯寨》、《法門寺》、《霸王別姬》、《汾河灣》、《打魚殺家》、《紅霓關》、《人面桃花》、《甘露寺》、《借東風》、《三叉口》、《白水灘》、《雁蕩山》、《逼上梁山》、《小刀會》、《雛鳳凌空》、《四進士》、《全本王寶釧》、《四郎探母》、《定軍山》、《選白袍》、《斬經堂》、《收子都》、《紅娘》、《玉堂春》、《白蛇傳》、《二堂放子》、《二進宮》、《罵閻羅》、《秦瓊賣馬》、《南陽關》、《滾釘板》、《坐樓刺妻》、《下河南》、《盤絲洞》、《鬧天宮》、《文昭關》、《水簾洞》、《走麥城》、《鳳還巢》、《鎖麟囊》、《二度梅》、《長坂坡》、《挑滑車》、《戰宛城》、《鐵弓緣》等五十余出戲。
四、邳縣京劇團的衰落和解散
1958年大躍進,各項事業的發展超越了現實的經濟基礎。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作風被破壞了,到處浮夸風盛行,公社中脫產的文工團破土而出,至下半年,因大鍋飯和左傾思想路線的影響,農民生活貧困,演出的售票率大大降低,當時邳縣有三個職業劇團,柳琴、梆子都是地方劇種,收入尚可維持,京劇這個古老的劇種則有些招架不住了。由于群眾反映京劇的唱詞,吐字聽不太懂,因而失掉了大批的青年觀眾,收入難于維繼,領導上雖曾采取措施,把劇團留在文化館半年進行整頓(這時指導員劉秉顯支邊去新疆,文教局派干部聶岐山進團任團長整頓劇團)。但是組織調整易而戲改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奏效的,況且縣的條件差,新的文藝工作者少,創作,整理人員、導演,音樂人才都缺,無法完成這一任務。至1959年夏只好按徐州地區關于精減文藝團體保證一縣一團的精神,先把京劇團砍掉,處理的方法是把住團干部調回原單位,把趙霄虹等主角由地區介紹入“東海縣京劇團”(因那個縣是保持京劇團的)把業務團長李富之轉入人民劇場當職工,把武行吳連生,張巨銀等演員轉入柳琴劇團當武功教師。其他班底就地解散(解散后也有不少人自謀職業參加外地京劇團或業余京劇團的),服裝導具分給柳琴、梆子劇團使用。就這樣活動十年的“邳縣京劇團”宣告結束了。
縣京劇團撤銷之后,一些京劇愛好者仍在公社堅持活動,如合溝公社的曹莊業余京劇團,歷年來常演京劇,并曾一度在本村招收青少年三十人練武功,且排節目,自我娛樂。其他公社的業余京劇團(為運河、土山、白埠、授賢等)活動也此起彼伏,不斷涌現,春節文娛活動時期特多,這說明邳縣人民對京劇的愛好之深,未因職業京劇的衰亡而泯滅。相信只要重視扶持,這朵京劇藝術之花還會迎春開放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