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范昊天
江峰攜學生王米陽在湖北省京劇院“京韻大舞臺”返場同唱《赤桑鎮》唱段。 視頻截圖
“再來一個,再來一個!”湖北省京劇院“京韻大舞臺”,一場精彩大戲《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演出完畢,掌聲雷動,戲迷們坐在臺下久久不愿離去。
觀眾這么熱情,58歲的凈角演員江峰重新回到臺上:“為大家來一段裘派名劇《赤桑鎮》,準備請我的學生跟我一塊唱!”一片叫好聲中,一個稚嫩的面孔走上舞臺。
“明是非主正義賢良高尚,勸包拯愛黎民永做忠良……”小男孩嗓子一開,韻味十足,他毫不怯場,和老師配合默契,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真像那么回事兒。旁邊的江峰單膝跪地,舉著話筒,聽到愛徒有模有樣的唱腔,上揚的嘴角都壓不住了。
“演出結束后,當晚我就接到很多朋友的電話,告訴我這一段在網上火了。”面對記者,江峰難掩喜悅。這個小男孩名叫王米陽,今年5歲半,跟著他學戲才一年多時間,就已經能熟練演繹《鎖五龍》等中的經典唱段。
有人提出來:“5歲的小孩,咋能有這么好的唱功?”江峰說,王米陽的優勢就是天生的好嗓子,但他能有今天這樣的水平,也和自己的努力,以及對于京劇的興趣分不開。
王米陽的爸爸展示了王米陽2歲時的一段視頻:視頻中,小米陽雙臂搭著兩條隔汗巾當水袖,跟著電視里的戲曲人物認真走臺步。“他從小就對京劇有濃厚興趣。”王米陽的爸爸說,有一次,電視上正在播放一段戲,一旁玩耍的小米陽很快被吸引過來,從此就喜歡上了京劇。
“京劇唱得好聽,臉譜色彩濃烈,服裝也好看,最主要是江老師的表演很帥。”王米陽忽閃著大眼睛,奶聲奶氣地說。他從4歲開始跟著江峰學戲,每周一節課,一對一輔導,一次一個半小時,回去之后爸爸也會督促他練習。
“京劇最傳統的傳承方式就是口傳心授。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唱是第一位的。我不識譜,我帶徒弟就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教,一個音一個音反復摳。”江峰說。
除了教唱功,江峰還教王米陽身段、臺步,配合唱詞來練習。“拉山膀”是戲曲中武將上場時“起霸”動作的一部分,表演者兩臂向左右平展,高過肩部,手掌略上揚,形成弓形,因其靜態造型如“山”字而得名。一開始,小米陽的動作總是不夠規范,江峰就讓他一直保持這個姿勢唱戲,連續站了幾節課,這才練成標準的姿勢。
“一塊原石雕刻成藝術品,需要千百次的精雕細琢。一個好的苗子要成才,也需要恒心和耐心。”江峰說,“唱錯了沒關系,跟著正確的唱詞唱腔反復練習;摔跤了沒關系,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接著唱。”
“送孩子學戲,既是基于他自己的興趣,也是讓他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涵養良好的精氣神。”王米陽的爸爸說,“無論將來是否吃這碗飯,學好京劇這門國粹,都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2日 06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