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做產品的,說實話,我從來不覺得 百度地圖加廣告是“原罪”。
大家都要恰飯,尤其是像地圖這種工具類產品:每天億級調用,背后是高昂的服務器成本、數據更新、人力維護,還要做高精地圖、車道級渲染、語音識別,樣樣都燒錢。
但問題來了:用戶不愿意付費,平臺要活下去,只能找廣告主要錢。
所以當我看到百度地圖把“東鵬特飲”的廣告直接貼在導航車道上的截圖時,內心是震驚的,但也能理解這背后的壓力。
從截圖看,廣告內容遮擋了導航中最關鍵的部分——車道指引。尤其在夜間模式下,導航本就視線不清,廣告字體還亮眼突出,不出錯才怪。說它“毀體驗”都算小事,最怕的是“埋安全雷”。
但這不是百度地圖一家要面對的難題。整個行業都在經歷“免費模式的代價”。
拿高德地圖來說,雖然目前沒有在車道上貼廣告這么激進,但它的首頁推薦、搜索結果、語音播報,早就全面商業化了。你試試搜索“肯德基”,頁面上的結果顯然是通過了“ 某種策略”的優化,至少不是嚴格按照評分與距離給的排序。
地圖不賺錢的困境由來已久。在收入壓力面前,靠“圖層廣告”“搜索詞購買”“POI合作”和B端定制服務本來就緊巴巴的了,如今還要在“車道級導航”上摳廣告位,看來真是沒啥好招了。
所以,百度地圖現在試圖在更靠近用戶視線的區域“放廣告”,在商業邏輯上其實能理解,但落地方式實在太粗暴了。
我認為,地圖的廣告不是不能上,而是應該“貼著場景走”。
廣告的本質,其實就是商家主動向消費者送信息。這信息一旦送對了地方,反而能給消費者省事兒。
咱們舉個例子,比如說:
中午導航途中可以彈出“沿途餐廳午市折扣”提示;
行駛至加油站附近出現“油價優惠”廣告鏈接;
周末出游,路徑上提醒“景區買票優惠”等活動……
這些廣告還真未必讓用戶反感,甚至能降低用戶的決策成本。這才是“信息增強”而非“強行干擾”。
而不是在一個需要變道的時刻,突然跳出“東鵬特飲,提神醒腦”,真以為駕駛員會因為看到這句廣告瞬間精力滿滿、判斷無誤嗎?您要是現場真能投送飲料,那我都覺得這廣告至少還能產生些價值。
更何況,根據《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廣告應有明確標識且支持一鍵關閉。百度這次不僅擋視線,我還沒找到關的地方,這就不僅僅是“用戶體驗問題”,而是“合規問題”了。
從產品經理的角度看,百度地圖這次踩的是三個大坑:
廣告形式與場景脫節 ——影響使用本質;
優先級顛倒 ——本該服務導航結果,卻喧賓奪主;
合規意識淡薄 ——沒做充分的嘗試與調研,甚至都未必留了線上靈活控制廣告的開關。
我一直覺得,地圖廣告想要發揮真正的價值,必須充分與用戶當前的“時空”相結合——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打什么廣告。這都是有講究的。
開車的時候跟司機講“東鵬特飲”,表面上看是場景契合,實際上還真不是這樣。想想吧,廣告本意是疲勞駕駛了喝東鵬特飲,您反而還讓疲勞駕駛的司機看著更加花花綠綠的導航,這不是添亂嗎?
換個形式打廣告顯然更好,比如說語音播報——“您已經疲勞駕駛了, 東鵬特飲提醒您,前方5公里有休息區,建議休息20分鐘。喝東鵬特飲……”
總而言之,這行業下一個階段的機會,不在于誰先貼滿頁面,而是誰能做到“感知場景的推薦式服務”,用AI理解用戶意圖、用地圖推送更合適的信息。
最終的方向,應該是:廣告成為信息增益,而非注意力爭奪。
導航是工具,廣告是附加值;但一旦兩者角色互換,用戶用腳投票,是遲早的事。
地圖行業該思考的,不是“還能在哪貼廣告”,而是“還能怎么幫用戶更高效地做決策”。
這才是最貴、也最靠譜的流量變現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