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經常在菜市場挑芋頭的時候犯迷糊?看著攤位上擺著的檳榔芋頭和荔浦芋頭,長得都差不多,價格卻差出一大截。上周去老媽家吃飯,她蒸了盤粉粉糯糯的芋頭,蘸著白糖吃,跟小時候的味道一模一樣。正吃著,鄰居阿姨來串門,看見盤子里的芋頭說:“你這用的是荔浦芋吧?我昨天買的檳榔芋,燉肉老是煮不爛,愁死人。”老媽夾起一塊芋頭說:“可不是嘛,現在菜市場賣的芋頭長得都差不多,不仔細看還真分不清?!边@對話倒是提醒我了,每次去買菜,看到攤位上堆著的芋頭,圓的長的、紫皮白皮,到底哪種是檳榔芋,哪種是荔浦芋?它們吃起來差別有多大?接下來,菜衛衛給大家分享這兩種芋頭之間的區別,都是菜農偷偷告訴我的,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個,外觀的區別
正宗的荔浦芋頭個個都是"重量級選手",單果普遍在1.5斤以上,廣西當地每年舉辦的“芋王爭霸賽”上,前三名都超過5斤。形狀像倒置的鵝卵石,表皮帶著特有的紫紅色網狀紋路,切開后芋肉布滿細密的紫紅色經絡,這個特征專業術語叫"檳榔花紋",注意可別和檳榔芋頭搞混了。
檳榔芋頭體型偏小,多數在0.8-1.2斤之間,外形像拉長的橄欖球。表皮呈深褐色,覆蓋著排列整齊的環狀毛根,摸起來手感粗糙得像砂紙。重點看橫切面,雪白的肉質中零星散布著紫色小點,這個特征在烹飪后會變成半透明狀。
第二個,口感的區別
荔浦芋頭蒸20分鐘就達到最佳狀態,蒸熟后質地像打發的奶油,用勺子輕壓立刻成泥,口感綿軟帶沙質感,類似烤透的紅薯芯。它的甜味釋放快,適合直接蘸白糖吃。做甜品優勢明顯。荔浦芋泥冷藏后不易結塊,因含有0.9%的天然果膠,這是檳榔芋頭的3倍。
檳榔芋頭必須蒸夠35分鐘以上,久蒸后外層變糯,內芯仍帶脆口。切片煎炸時不易吸油,炸芋頭條的成品率比荔浦芋頭高22%。但要注意:若未徹底蒸熟,檳榔芋頭會發澀,因其單寧酸含量是荔浦芋頭的1.7倍,生切時記得戴手套,不然手癢起來可比"踩了癢癢草"還難受。
第三個,烹飪的區別
廣東老師傅有句行話:"荔浦粉,檳榔韌,亂用食材要挨棍。"需要定型的菜肴選檳榔芋頭,例如芋頭扣肉,經2小時蒸制仍保持方塊形狀。涮火鍋時,切3毫米薄片煮5分鐘不碎。它的細胞壁較厚,高溫下分解速度比荔浦芋頭慢40%。
易塑形的菜品用荔浦芋頭。制作芋泥餡、芋頭糕時,荔浦芋頭自帶黏性,無需添加糯米粉。但做需要嚼勁的芋圓時,荔浦芋頭需混入50%木薯粉,而檳榔芋頭只需加30%。
第四個,產地的區別
別看都帶"檳榔"二字,檳榔芋頭跟檳榔樹可沒半毛錢關系。這個命名來自切開后的斑點狀紋理,主產區在福建屏南、古田一帶,當地縣志記載從明朝嘉靖年間就開始種植。屏南農戶至今保持著"三年輪作"的古法,種過芋頭的田要改種水稻養地,這招讓土壤硒含量維持在0.28mg/kg的高位。
荔浦芋頭的江湖地位更是不簡單,早在康熙年間就是貢品,主產區集中在廣西荔浦縣雙江鎮。這里的地質條件絕了,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巖風化土,pH值7.2-7.5的弱堿性環境,種出的芋頭鈣含量比普通芋頭高40%。有個冷知識:正宗荔浦芋頭必須帶著當地特有的"雞血藤"葉片出售,這是荔浦芋頭的防偽標識。
第五個,存放的區別
買回家的芋頭別急著進冰箱!特別是檳榔芋頭,低溫會加速淀粉水解,產生令人反胃的酸味。正確的做法是用報紙裹好放在陰涼處,這個方法能讓芋頭休眠15天左右。要是發現表皮冒汗珠,趕緊用毛刷刷掉白霜,這是它要發芽的前兆。
荔浦芋頭越放越甜。因為它的淀粉酶活性強,在15℃環境下,每存放一周,還原糖含量增加0.5%。但切記不能與蘋果、香蕉同放,這些水果釋放的乙烯氣體會讓芋頭提前腐爛。
跟菜農大叔學了三招挑芋頭的技巧,記下來準管用。
第一招“看表皮”:不管哪種芋頭,表皮要光滑、無斑點、無破損,荔浦芋表皮灰白帶點土,別買那種表皮發亮的,可能是泡過水。檳榔芋表皮紫褐,紋路越深越好,說明生長周期長,淀粉含量高。
第二招“掂重量”:同等大小的芋頭,越重越好,說明水分足、肉質緊實,要是拿在手里輕飄飄的,可能里面空心了。
第三招“按芽眼”:用手指按一下芽眼周圍,硬邦邦的就是新鮮的,要是發軟,大概率放久了,里面可能開始壞了。
還有個小細節:買帶土的芋頭更靠譜。大叔說:“帶點原土的芋頭,能看出產地土質,而且沒經過水洗,保存時間更長。洗干凈的芋頭看著漂亮,其實容易滋生細菌,放不了幾天就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