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CE低調亮相引爆西方焦慮:美媒驚呼F-22空中優勢時代終結
在珠海航展的鋼鐵叢林中,一架披著灰色防護布的戰機曾被淹沒在萬眾矚目之外。當筆者在1號館角落邂逅這架殲-10CE時,或許連拍攝它的攝影師都未曾想到,這架看似“配角”的戰機,正在改寫全球航空力量的認知坐標。
塑料布下的鋒芒:被低估的航空工業革命
航展首日,殲-20的炫目表演與無人僚機的科幻造型占據了所有鏡頭,而殲-10CE的展位前卻門可羅雀。這種“冷遇”恰似中國航空工業的成長軌跡——在沉默中完成質變。當西方媒體重新審視這架戰機時,一個驚人事實浮出水面:其搭載的霹靂-15導彈射程已突破200公里,而美軍現役AIM-120導彈的最大射程不過160公里。更令五角大樓寢食難安的是,霹靂-17的曝光將這一差距推向代際層面——這款專為預警機打造的“空中狙擊槍”,射程直指400公里級,足以在F-22雷達探測范圍外實施精準獵殺。
美軍算術危機:當“野獸模式”遇上體系作戰
美國《軍事觀察》雜志的模擬推演揭示了殘酷現實:若殲-20開啟“野獸掛載模式”,11個外掛點可攜帶6枚霹靂-15與2枚霹靂-21超遠程導彈,總載彈量達17噸,相當于F-35內載量的兩倍。這種“飽和打擊+超視距獵殺”的組合拳,徹底顛覆了美軍“隱身戰機單向透明”的作戰假說。更令美軍戰略學者抓狂的是,中國正在構建“A射B導”的協同體系——殲-36隱形戰機可憑借更大彈艙掛載超遠程導彈,而預警機與無人機群則充當“空中導引員”,形成跨代際的“體系殺傷鏈”。
F-22神話破滅:從技術代差到戰略被動
當美軍還在為F-35故障頻發的彈艙門撓頭時,中國軍工已悄然完成三重跨越:
導彈智能化革命:霹靂-17搭載的雙向數據鏈與AI瞄準系統,使其具備“發射后鎖定”能力,即便目標實施高過載機動仍難逃追蹤;
平臺兼容性突破:從殲-10CE到殲-35,所有戰機均可無縫接入“霹靂家族”,形成梯次配置的打擊網絡;
作戰范式迭代:在最新演習中,殲-20已驗證“A導B射”戰術——由預警機指揮僚機發射導彈,自身則專注于戰場管控,這種分布式作戰模式直指美軍“網絡中心戰”的命門。
五角大樓的焦慮正從戰術層面向戰略層面蔓延:當中國空軍具備在東海方向同時發起4個波次、每波次200架次戰機的持續打擊能力時,第一島鏈內的美軍基地都將暴露在“霹靂導彈雨”之下。
航空工業的“新質生產力”:從跟跑到領跑的轉折點
殲-10CE的塑料布之下,藏著中國航空工業的“進化密碼”。不同于F-35因過度追求多用途而陷入“肥電困境”,中國戰機發展呈現出清晰的“雙線并進”特征:殲-10系列深耕性價比市場,已斬獲巴基斯坦、阿聯酋等國訂單;殲-20系列則專注高端制空,其改進型已實現渦扇-15發動機全狀態量產。這種“高低搭配”策略,使得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同時量產兩款四代半/五代機的國家。
當美媒開始反思“F-22還能稱霸天空嗎”時,他們或許忽略了更致命的現實:中國正在構建的不僅是幾款先進戰機,而是一個以“預警機+隱形機+超遠程導彈”為核心的空天防御體系。正如航展現場那位巴基斯坦空軍代表所言:“我們購買的不僅是戰機,更是未來20年的制空權。”這種戰略自信,或許正是塑料布下最耀眼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