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劉震
少時因患病無錢醫治導致雙目失明,婚后生育兩個兒子又皆是聾啞,隨著丈夫早逝,殘疾村婦朱新花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多年來她不但教會了兩個兒子自食其力,母子三人靠著血脈與親情相濡以沫數十年,日子越過越紅火。如今,朱新花已經84歲,身體健康,心態積極,她說:感謝這個好時代,讓他們娘仨能夠有尊嚴的活著。
悲慘疊加
盲人母親連生兩個聾啞兒
在膠州市里岔鎮趙家阿洛村有一個特殊的家庭,家庭成員有三個,分別是84歲的母親朱新花、64歲的大兒子趙忠群和53歲的小兒子趙忠眾,母親朱新花幼時因患病導致雙目失明,兩個兒子皆是先天聽障人士,因為朱新花早逝的丈夫也是盲人,所以一家人在失去視覺與聽覺的媒介之后,幾乎無法交流。然而,就在這樣極端的條件之下,朱新花硬是靠著血脈與親情將兩個孩子撫養長大。
“當我發現小兒子也是聾啞兒之后,感覺天都塌了。”朱新花說。有時候,母子的緣分就是這么神奇,在朱新花日復一日的“瞎比劃”下,兩個兒子慢慢長大,且逐漸能夠理解母親的意思,而兒子們嘴里發出的“嗚嗚”聲,隨著音調的高低轉換,有時竟也能讓朱新花明白兒子心中所想。
教會兒子種地
她付出百倍艱辛
朱新花雖然是盲人,但卻有極強的自理能力,收拾家務、做飯、洗衣服每一樣都能熟練完成,用她自己的話講,這都是“被逼的”。為了能讓倆兒子也能自食其力,她很早就培養兒子們這些方面的能力,由于交流不暢,她在干活的時候,總是把孩子們拽到身邊,讓他們一邊看一邊跟著學,久而久之,兒子們逐漸也學會了很多技能,一家人也從“母親單方面付出”變成了“一家人共同努力”,日子也逐漸好了起來。
朱新花說,大兒子趙忠群當年學種地,由于聽不到別人的講解,只能看著別人種,有樣學樣,最終因為種下錯誤的種子,導致一年顆粒無收。類似的失敗在這家人身上發生了很多次,但是這沒有讓他們放棄。“后來我就去聽別人講解,然后手把手地教兒子,費了好大勁,他們終于學會了。”朱新花說。多年來,許多事情都由娘仨配合完成,例如趕集買東西,都是兒子騎著電動車帶著朱新花去,再由朱新花與人談價格,他們也互相成為了對方的眼睛、嘴和耳朵。
“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我們活得很有尊嚴”
在朱新花的家中記者也看到,普通的農家小院里收拾得干凈整潔,家中的陳設與家具也與常人家中無異,灶臺旁有一個取暖的爐子,臥室墻上掛著一個空調,火炕的對面則是一臺電視機。記者在與朱新花的交流中,小兒子趙忠眾一直坐在母親身邊,并時不時點頭和發出聲響,似乎很想融入到談話中,而朱新花則笑罵兒子“假裝能聽懂”,融洽的氛圍和普通家庭無異。“老二50多歲了還像個孩子,但他聰明,學什么都快,現在家里做飯基本都是他。”朱新花說。
談到現在的生活,朱新花坦言“過得很好”,家里有幾畝地,兒子們還能種,前幾年小兒子還能跟著別人在附近打工賺錢,每月工資也有1000多,三個人都有低保,里岔鎮敬老院還會每天給他們送一頓飯,所以在經濟上沒有任何壓力。“最困難的時候早就過去了,感謝這個好時代,我們活得很有尊嚴。”朱新花說。
記者手記:沒有大國崛起,何來小民尊嚴
記者第一次采訪朱新花是2016年,那時朱新花的家門還是一扇黑色的破舊木門,9年過去了,那扇破舊的木門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刷著紅漆的鐵門,仿佛昭示著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與記者一同前來的里岔鎮工作人員劉德強自費給朱新花購買了兩桶花生油,據他介紹,現在民政部門和鎮財政都對這些困難家庭有幫扶政策,有了政府的兜底這些家庭就無后顧之憂,這不正是“沒有大國崛起,何來小民尊嚴”的具象化體現嗎?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