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太原5月11日電 題:“動物醫生”的健康履約時刻:無聲處見守護
中新網記者 楊靜
山西太原動物園內草木蔥郁,氣溫攀升,動物防疫工作進入關鍵期。園內,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正對各個園區進行消殺,濕熱天氣下細菌易滋生,防疫舉措升級。
清晨的亞洲象館,消毒液裹著象糞氣息與草料發酵的酸澀在空氣中交織。“賴哥,抬腳。”太原動物園食草組獸醫張卓輕敲防護墻,剛泡完腳的亞洲象“賴賴”應聲探出后蹄,帶起的水珠濺在張卓沾著泥漬的工作服上。
這頭1985年從緬甸來華的動物園“老住戶”,歷經多年行為訓練,已從初期的應激性噴水轉變為主動配合足部護理的“模范生”。
“護理流程包括泡腳、刷腳、指甲打磨和足底清理等。”張卓介紹,因冬季外放時間減少,足部自然磨損不足,需人工護理預防疾病。針對“賴賴”的體檢需求,近期還新增了采血適應性訓練。
“動物醫生”為亞洲象“賴賴”進行足底護理。 楊靜 攝
在太原動物園,每一只動物的健康都離不開“動物醫生”的日常護理與專業醫療守護。“動物醫生”與動物間的默契配合,上演著信任與理解的“雙向奔赴”。
太原動物園現有2600余只(頭)動物,涵蓋230個物種。太原動物園動物醫院院長雷英介紹,春夏交替時期是動物疾病高發期,動物醫院啟動24小時值守機制。14名“動物醫生”每天進行巡診,重點監測18類春夏季易發病癥。
在黑猩猩館鐵籠前,雷英用話語和手勢引導名為“老大”的黑猩猩伸出手掌采血。“這項信任訓練持續了整整12個月。”從業27年的她曾為黑猩猩肌肉注射時被咬住手指,“動物不會說話,需要更多耐心。”
“動物醫生”與人類醫生面對的群體不同,診斷、操作難度更大。雷英說:“與動物建立信任,可多用語言安撫,配合正向激勵,如采血后獎勵動物飲料或食物強化它們的配合行為。對大象等大型動物則需要實施行為訓練。”
在草食動物區,動物醫院副院長孫樂天正在操作氣動遠程注射裝置。他后退三步,瞄準羊駝注射部位連續發射,三針均精準命中目標。“注射誤差需控制在5厘米內。”這位從業20余年的動物專家,已完成上千次遠程注射。
“動物如同孩子,需用耐心和仔細觀察,讀懂它們的‘語言’。”孫樂天說:“面對缺乏自主配合能力的動物,治療、打疫苗等操作需趁其進食、休息等放松時段快速完成。對大型動物則需要5年以上的行為訓練,建立配合機制。”
驅蟲藥配比、場館消毒、疫苗注射……太原動物園各項防疫工作正有序展開。“每一只動物都和我們的孩子一樣,我們會通過營養調節、疾病預防、治療等全力守護動物們健康成長。”雷英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