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戴云
5月12日,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舉行“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布會。應急管理部地震地質司二級巡視員高玉峰在會上透露,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各地逐步科學規劃設計和建設改造應急避難場所。主要以社區生活圈為基本安全單元,布設不同級別和類型的應急避難場所,并確定合理的服務半徑,比如緊急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為一公里以內,大家步行10-15分鐘就可到達;短期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在2.5公里以內,步行30-40分鐘就可到達;長期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就更長一些。
應急管理部地震地質司二級巡視員高玉峰。圖片來源:應急管理部
在設計應急避難場所時,每個應急避難場所至少設置2條不同方向與外界相通的通道,同時考慮殘疾人、老年人、幼兒、孕婦等特殊群體的需要,進行無障礙設計。同時,建設改造應急避難場所時,在場所內外及周邊區域會設置明顯的應急避難場所主標志、指向標志還有出入口標志等指引,做到標志醒目、指示明晰、方便民眾辨識。
近年來,應急管理部與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指導意見》《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編制指南》等4項新的政策制度文件,推動發布了《應急避難場所分級及分類》《鄉村應急避難場所設計規范》等7項新的國家及行業標準,為應急避難場所規劃、設計、建設、管護、使用和評估等全生命周期工作,提供了明確的工作規范和操作指南。
在打造全國信息化平臺方面,加強對全國應急避難場所信息的動態匯聚、資源統籌和備案管理,不斷提升平時狀態和應急狀態下的管理能力。
此外,貫徹實施政策制度標準,積極推動應急避難場所的資源調查評估、規劃編制、建設改造和管護使用等工作,由過去分散建設和管理,向統籌規劃,設計、建設、管護和使用等方面轉變,努力建好、管好、用好應急避難場所,在災害來臨時能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
“現在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與合理布局建設避難場所,這里也提醒大家,平時可留心觀察工作、生活區域的應急避難場所,對場所分布和疏散路線做到心中有數,積極參加社區和單位等組織的應急避難演練,掌握相關技能。”高玉峰說,也在積極推動各地加強應急避難場所管護,并利用多種渠道向民眾提供應急避難場所服務信息,便于災害來臨時能就近找到應急避難場所避險避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