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濰坊風箏會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風箏發源地,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更是全球風箏專業人士和愛好者們的盛會。“萬物皆可上天”,濰坊空中的風箏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似乎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大家放不飛的。
周日晚22:00 鳳凰衛視中文臺首播
本期《近觀中國》特邀比利時觀察員彭望龍來到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現場,看看這里有哪些讓人印象深刻的風箏?探訪風箏傳承人,傳統風箏如何走出屬于它的創新之路?在風箏界的“奧林匹克”中,彭望龍會收獲哪些見聞?你見過用中國功夫放風箏嗎?外國人怎么看待“放風箏”這件事兒?
震驚世界的龍頭蜈蚣風箏
彭望龍從來沒見過這么多風箏,各種造型,目不暇接。
濰坊國際風箏會,從1984年至今,已經是第42屆。這個“老牌”節會并沒有在時代變遷中沒落,反而越來越潮,近年來更是頻上熱搜,獲得巨大關注量的同時,也吸引了天南海北的眾多游客到來。
72歲的大連風箏愛好者張先生,已經是第四次來參加風箏會,他告訴彭望龍,現場甚至有95歲的老人,坐著輪椅來看放風箏。
彭望龍看到了和蛇年春晚同款機器人風箏,創作團隊希望用風箏來詮釋“國家發展人工智能”的理念,讓非遺風箏以這種方式完成傳統和創新的結合。
對于中國人來說,“龍鳳呈祥”代表著最美好的祝福。傳統風箏造型中,自然少不了龍和鳳。
龍頭蜈蚣風箏是濰坊風箏的代表作品。在1986年3月的第三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上,一條360米長的龍頭蜈蚣風箏震驚了全世界它的作者就是被稱為,“風箏王”的楊同科。楊同科的孫女楊紅衛至今還記得當時放飛的細節。
楊紅衛(楊氏風箏第15代傳承人):“龍頭蜈蚣風箏它是很長的,要起飛,必須是后面腰節先飛起來,它的頭是沒有任何起飛的條件的。放飛360米長的風箏需要四五十人,一人把著七八米,前面有個總指揮拿著小紅旗,吹哨子,然后大家從后往前逐步放。當時,最前面的那個人有些心不在焉,忘了松手,風箏把他拖著帶飛起來,離地兩三米多,當時嚇壞了。”
楊紅衛繼承了爺爺的手藝,現在的龍頭,在竹條的基本造型上比過去更為精密。做成彭望龍手中這只,就需要200多根小棍和1000多道線綁扎。
龍頭蜈蚣的蜈蚣,指的是風箏的腰節部分。一長串腰節中,基本每一個的造型都不一樣,“望子成龍”“和和美美”等各種擁有美好寓意的圖樣都在其中。
在爺爺的影響下,楊紅衛從小就喜愛風箏。16歲時,她開始學習風箏扎制,40多年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色彩造型更加大膽,并把有趣的民間傳說故事表現在風箏上。
彭望龍眼前的這款立體風箏“老鼠嫁女”,是楊紅衛的得意之作,被收錄進了
世界風箏博物館。其創意就來自一套老鼠娶親的傳統剪紙。
1995年,臺灣地區風箏協會會長賴文祥先生看到楊紅衛的“老鼠嫁女”風箏后,要求楊衛紅一定要做幾套讓他帶回臺灣。最終,楊衛紅做出了六套可拆卸的“老鼠嫁女”風箏,每套賣出了600元,在當時已經是非常昂貴的價格。
傳統風箏和時下流行的結合
如今,濰坊的風箏手藝人早已不滿足于“線+布”的風箏傳統玩法,無論是風箏樣式,還是技藝手法都變得更加時尚。
彭望龍身后的這只正在裝載的大飛機,是風箏會現場最受矚目的存在。這是一家風箏公司和手游公司的合作產物,他們復刻了《絕地求生》游戲里的飛機。
這架飛機由郭洪利的團隊打造,內部結構極其復雜,用時兩個多月,是42屆國際風箏會中有史以來最大的飛機。放飛它,需要60個人。
郭洪利(濰坊風箏傳承人):“飛機的翅翼展20多米,身體長度15米6。制作它,我們用了接近1000米碳纖維,竹條是為了支撐它的造型,用了500多米,凱夫拉線用了近2000米。”
大飛機的打造并不是郭洪利第一次將傳統風箏和游戲融合。
近年來,郭洪利一直在進行跨界融合嘗試,與眾多國際知名品牌開展合作。為熱門手游制作的李元芳風箏皮膚,更是在上線后點擊量過億,也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到風箏制作這項古老技藝。但在融合嘗試的過程中,郭洪利也聽到了一些不贊同的聲音。
郭洪利:“我覺得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價值和文化烙印。我們只有把當下的生活方式融入到風箏里去,以風箏為載體,才能讓風箏技藝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我們不能一直在做老鷹、蝴蝶、蜻蜓,年輕人他不喜歡。”
風箏界的“奧林匹克”
在濰坊國際風箏會,放風箏不僅是一項大眾娛樂項目,更是專業的競技體育比賽。這里舉辦的世界風箏錦標賽被稱為風箏界的“奧林匹克”。
本次世界風箏錦標賽競技項目,包括打斗風箏賽、雙線運動風箏團體芭蕾賽、四線運動風箏團體芭蕾賽。除了激烈的競技之外,還包括創新風箏賽、傳統風箏賽、夜光風箏賽等。
41年前,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召開時,有1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世界風箏錦標賽。到今年,有51個國家和地區的257支隊伍參賽。
彭望龍被風箏打斗賽的決賽吸引。風箏打斗賽,限時三分鐘,以把對方風箏切掉為目標。
賽況異常焦灼,比賽雙方是中國香港隊和韓國隊。選手動作敏捷,各種變換操作。最終,中國香港隊斬獲冠軍。
香港隊的選手賴華景和彭望龍分享了操控技術的核心秘密!那就是功夫。用太極以柔克剛,用詠春的短拳,快速把對方的風箏割下來。
現場的外國選手眾多,彭望龍如魚得水,和他們打得火熱。希臘是歐洲唯一有官方風箏節的國家,像濰坊國際風箏會這樣的場合,希臘選手自然不會缺席。彭望龍在希臘選手的指導下放起了風箏。
國際風箏會不僅為濰坊迎來了世界關注,也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據說,現在全世界80%的風箏都來自濰坊......
彭望龍來到了中國最大的風箏村王家莊子,在這里,他會有哪些見聞?濰坊風箏出口和內銷情況如何?風箏和當地人之間還有哪些故事?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期《近觀中國》節目~
制片人:張小玲
編導:朱一伊
編輯:于二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