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年紀越大,越不喜歡熱鬧的場所,更喜歡獨自一人享受獨處的時光。
既不喜歡去別人家叨擾,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
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獨處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在一次采訪中,作家劉震云也說,自己跟女兒的關系是,能不跟她來往,就不跟她來往;能少見一面,就少見一面。
而面對劉震云的這番話,女兒也說,并不是說感情不好;
而是兩個人的觀念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在一起也不舒服。那不如就少來往,誰也不是去誰家。
劉震云這樣說道,如果一個人既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那么十有八九是這3種心態。
無效社交,也許是一種消耗
在年輕時,或許是為了合群,或許是難以忍受孤獨,我們總喜歡三五成群結伴而行。
但到了一定年齡時,我們終于發現,社交有時候也是一種消耗。
無意義的社交,不僅讓我們感受到違背自我的痛苦,而且也對我們的生活起不到一點良好的作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過多無效的社交,會導致焦慮、壓力、疲勞等心理問題。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過度社交是個體逃避內心沖突的一種行為。
為了回避內心的焦慮與寂寞,從而選擇了熱鬧的社交。
但是,這種方式不僅不會緩解焦慮和壓力,反而會增加內心的不適感。
因為當我們處于社交過程中,會或多或少的違背自我的真實愿望,來迎合他人的期待或者是社會的某種規范行為。
當年紀越來越大時,可能是精力跟不上的原因,我們終于學會了和自己相處。
這時,終于發現了社交其實是一種自我損耗。
相比起損耗自己,不如花更多的時間在獨處上,來養好自己的精氣神。
邊界感才是幸福的秘訣
最近,總是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詞,叫做“邊界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邊界感是個體劃分出自我與他人的一個界限,從而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與邊界感相對應的一個詞,就是“內耗”。
其實,內耗的根本原因在于分不清“我”與“他人”的邊界,從而讓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使得我們產生情緒上的負累。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中的妄加揣測。
因為過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才會讓我們自己陷入情緒的沼澤之中。
如果一個人經常內耗,明明什么事都沒有干,但還是覺得非常疲憊,這其實是一種精神上受力的表現。
而邊界感則教會了我們如何區分“我”與“他”。
我的感受、行為、選擇以及態度和信念,都屬于我的控制范圍,這些也是我能夠改變的。
而他人的感受、想法和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都是他人的課題。
而我們,無需為他人的情緒買單。
當我們分清我與他人的邊界時,我們的主體性會越來越強,也會越來越喜歡和自己相處。
自然而然地,浪費在他人身上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少。
越孤獨才能夠越自由
作家賈平凹曾在《自在獨行》這本書中寫道,“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安寧”。
對于每個選擇孤獨的人來說,或許本就不善言辭,但卻為了生計而忙于人際交往。
或許本來就喜歡獨處,但是卻為了碎銀幾兩選擇奔波勞碌。
年紀大了之后,有了一定的積蓄,不再需要假裝合群,而是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這時我們終于發現,當一個人越孤獨時,他也會更加的自由。
心理學家赫爾姆斯·凱澤曾說,成熟的成人期便意味著他需要承擔一種完全的、基本的很久而無法克服的孤獨。
也就是說,自由總是和孤獨如影隨形。
當你選擇了孤獨,你也就是選擇了自由。
總而言之,一個人既不愿意去別人家,也不愿意別人來自己家,多半是已經覺察到社交是一種自我損耗,并且非常享受獨處帶來的樂趣。
當人生走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時,也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