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夏之交,在南方的很多城市綠化帶中,總能看到一種開花像桃花一樣,十分艷麗的植物,而現在又到了花季。
在我所在的小區,就栽種了不少這種植物。這些天物業還貼心的在附近貼了溫馨提示:此花有劇毒,請勿采摘。
這種劇毒的植物,就是夾竹桃,它的葉片修長如竹,花朵像桃花,粉色、白色的花朵層層疊疊,在陽光下搖曳生姿。
不少人看到它,都會被它的顏值所吸引,然而,這種看似溫柔的植物,卻是全株帶毒的“隱形殺手”。它的毒性究竟有多強呢?為何在已知劇毒的情況下,仍被廣泛種植于城市角落?
一、全株皆毒的“植物殺手”
夾竹桃(學名:Nerium oleander)原產于地中海及亞洲熱帶地區,屬于夾竹桃科夾竹桃屬常綠灌木。
其毒性主要來源于強心苷類化合物,包括歐夾竹桃苷(adynerin)、夾竹桃苷(oleandrin)等。
這些毒素分布在夾竹桃的根、莖、葉、花、種子和汁液中,其中新鮮樹皮的毒性最強,干燥后毒性減弱,而花朵的毒性相對較弱。
夾竹桃的毒素作用機制與洋地黃類似,主要通過抑制心肌細胞膜上的鈉鉀泵(Na?/K?-ATP酶),導致心肌細胞內鈉離子濃度升高,進而引發鈣離子內流增加,使心臟收縮力增強但節律紊亂。
中毒初期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隨后出現頭痛、頭暈、視力模糊,嚴重時可導致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甚至心臟驟停。
二、夾竹桃的毒性有多強?
這里我們先從具體的數據來看,研究表明,夾竹桃的最小致死量(MLD)約為0.5毫克/公斤體重,即一個60公斤的成年人只需攝入30毫克毒素即可致命。
而新鮮葉片的毒素含量約為0.5%-1%,一片葉子(約10克)的毒素量足以危及嬰兒生命。
2022年云南某農戶因誤將夾竹桃枝葉混入草料,導致11頭牛中毒死亡,正是這一毒性的直接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夾竹桃的毒性不容易被破壞,即便是高溫,甚至是燃燒的煙霧都有毒。
因此,夾竹桃的毒性在枯干后依然存在,焚燒其枝葉產生的煙霧中含有高濃度的氰化物和強心苷類毒素。
吸入煙霧后,毒素可通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引發與誤食類似的中毒癥狀。
歷史上曾有案例顯示,用夾竹桃枝條烤肉導致食客中毒,正是毒素通過高溫揮發污染食物所致。
日常接觸的潛在風險,主要是夾竹桃的白色汁液具有強烈刺激性,皮膚接觸后可能引起紅腫、麻痹,眼睛接觸可導致嚴重眼炎。
2024年鄭州一名女孩將夾竹桃花含在口中拍照,數小時后出現頭暈、乏力等癥狀,經醫院診斷為夾竹桃中毒。
此外,夾竹桃的花粉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長期吸入可能導致神經系統抑制。
三、為何劇毒植物被廣泛栽培?
盡管毒性極強,夾竹桃仍是全球最常見的綠化植物之一,其大規模種植的原因主要有三:
1. 強大的環境適應性
夾竹桃對土壤要求極低,耐旱、耐鹽堿,且能在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生長。
其葉片表面的蠟質層可有效吸附空氣中的粉塵和二氧化硫、氯氣等有害氣體,被譽為“環保衛士”。
研究顯示,夾竹桃葉片的含硫量是普通植物的7倍以上,在距污染源170米處仍能正常開花。
2. 低廉的養護成本
夾竹桃通過扦插即可快速繁殖,成活率高達90%以上。其生長迅速,抗病蟲害能力強,幾乎無需農藥和化肥,大大降低了城市綠化的維護成本。
3. 獨特的觀賞價值
夾竹桃花期長達6個月(5-10月),花色豐富(粉紅、白色、黃色),花朵呈漏斗狀,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在歐美國家,夾竹桃常被種植于庭院中,與其他花卉搭配形成色彩斑斕的景觀。
還有就是夾竹桃的毒性雖強,但其強心苷類成分在醫學上具有重要價值?,F代研究表明,夾竹桃苷可用于治療心力衰竭,其生物效價是洋地黃的1.8倍。
此外,夾竹桃的種子含油量達58.5%,可用于榨取工業潤滑油;莖皮纖維可作為混紡原料。
因此對于這種植物,雖然有毒但是價值也高,公眾應樹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意識,避免采摘夾竹桃的花、葉、枝條。兒童和寵物需特別注意,防止誤食。
若皮膚接觸汁液,應立即用肥皂水清洗;若出現中毒癥狀,需盡快就醫并攜帶夾竹桃樣本以便診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