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李奶奶
5月9日上午9點,青島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李桂美正在病房里進行醫(yī)院感染監(jiān)測采樣。從6樓到12樓的病房,她要挨層走一遍,步伐輕快,完全不像一位耄耋老人。
“這就是護士腿。”她開玩笑說,言外之意,走得快是一種職業(yè)習慣。
李桂美在病房
護士站的年輕護士都叫她奶奶,一些年長的護士則叫她老姨。“叫護士長有點普通,感覺奶奶之類的稱呼才能稱得上李護士長的特殊。”一位護士帶著滿臉敬意地說道。
是的,這是一位特殊的護士長。李桂美是山東首位國際護理界最高榮譽——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是全國最年長的在崗護士,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模范護士、全國衛(wèi)生先進工作者、齊魯最美人物、全省道德模范、感動青島十佳人物等榮譽。
“退而不休”是這位老護士長的常態(tài),每天步行十幾分鐘到醫(yī)院上班,女兒經(jīng)常借此打趣:“我都退休了,我媽還在上班呢。”
“她非常要強。”內(nèi)科診療中心、急診科總護士長蘆靜說,考慮到李桂美的年齡,醫(yī)院安排她負責醫(yī)院感染監(jiān)測工作,“因為發(fā)熱門診和急診站是在綜合樓外面,冬天下雪路滑時,我們怕李護士長摔著,要幫她完成,她堅決不肯。”
“我自己的工作,我要自己完成。”李桂美用自己的堅持婉拒了大家。
也許有心人會注意到,走出病區(qū)后,在無人的角落,李桂美的腳步明顯放緩。歲月無情,常年操勞早已讓這位八旬老人的腰椎和膝蓋難堪重負。
“我們年輕那會兒,醫(yī)院的條件沒有那么好,護士什么活都要干,經(jīng)常背著、抬著比自己重一倍的病人轉病房,簡直就是鐵人一個。”回首自己的來時路,她不禁感慨道。
年輕時的李桂美
守護3-5病房
談及奉獻終身的護理事業(yè),李桂美提起自己的一段童年往事:在缺醫(yī)少藥的年代,鄰居最疼她的一位奶奶因病離世。也由此,她在心中種下了從醫(yī)的志愿:“那時我就想,如果將來我有能力,就要幫助被疾病困擾的人。”
1956年,17歲的李桂美在街上看到一則招生啟事,青島醫(yī)院護校招收兩個專業(yè)的學生,一個是護士專業(yè),一個是會計專業(yè)。李桂美想都沒想就報考了護士專業(yè)。回到家里,她才向母親說了自己擅自報名的事情,母親問她:“當護士挺累的,你想好了?”李桂美堅定地說:“想好了!”
同年,李桂美如愿考入青島醫(yī)院護校,經(jīng)過一年系統(tǒng)學習后,畢業(yè)留校從事護理工作,1965年調入青島市傳染病醫(yī)院(現(xiàn)青島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一直工作至今。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李桂美任職傳染病醫(yī)院重癥病房的護士長,那是她最忙碌的一段時間,負責3-5病房,共57張病床。
“那時國外來的肝病病人都送到我們醫(yī)院治療,主要是船員。”李桂美清楚地記得,自己護理過來自新加坡、韓國、日本、緬甸等16個國家的病人,為他們洗漱、喂食、換洗衣服,最忙的時候,“曾經(jīng)連續(xù)兩個星期沒有回家”。
外國病人雖然都會說英語,但是不同國家的人英語發(fā)音五花八門,“打手勢”就成了病房里的國際通用語,比如“吃飯就是一只手端在下巴,一只手做往嘴里扒拉的動作”。醫(yī)院食堂的飯菜外國病人吃不習慣,李桂美就親自去食堂下廚,做他們喜歡吃的飯菜。
無微不至的護理感動著外國病人,他們康復后回到自己的國家,還經(jīng)常給李桂美打來問候電話。
“我的病人好多人跟我成了朋友,平時哪里不舒服都會問問我。”在李桂美的朋友圈里,絕大部分是她照顧過的病人。
1992年,3-5病房迎來了大考驗——面對流行性肝炎,李桂美帶領7人護理團隊創(chuàng)下日均工作18小時的紀錄。“病人太多了,我們的辦公室都倒出來給病人當病房。”
那是一段與死神搏斗的日夜,李桂美和團隊先后護理了192個病人,她有時連續(xù)十幾天“白+黑”,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會兒;為搶救肝昏迷患者,她連續(xù)幾小時徒手按摩患者四肢防止血栓,結束時雙臂僵直得需要旁人幫忙放回身側……
1993年,榮膺南丁格爾獎的李桂美也到了退休年齡,可是她覺得自己還能干,仿佛有一種停不下來的慣性讓“退而不休”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直到70歲前,她一直忙碌在一線護理崗位上。
家里的“隱形人”
人生是有限的,忠貞職守的李桂美在家里卻是個“隱形人”。她有兩個女兒,都是母親幫著照顧長大的。大女兒長到六七歲時就學會了踩著板凳上灶臺做飯,時常下午放學后還要做好飯,送給正在加班的李桂美。
“小時候女兒還抱怨過,別人的爸媽都在周末時間陪孩子去海邊玩,可她們的媽媽沒有陪她們出去玩過一次。”李桂美說,后來女兒們慢慢長大,這樣的抱怨就聽不到了,“可能她們都習慣了,自己的媽媽就是這樣的。”
不但是周末缺席,春節(jié)缺席也是家常便飯。作為護士長,李桂美每次都會把春節(jié)休息時間讓給其他護士。最“過分”的一次,缺席了大女兒的婚禮,因為“有個病人突然大出血”……
十年前,老母親去世,正在照護病人的李桂美也沒能床前盡孝。老母親彌留之際,讓身邊的子女捎話給她:“別那么拼命,要注意休息。”提起對家庭的愧疚,李桂美的眼睛里充盈著眼淚,可一回到病房,她又精神抖擻地忙起來,“那么多病人等著我呢,我哪能停下來。”
近幾年,李桂美先后把得到的獎金和個人積蓄近30萬元捐了出來,設立“李桂美護士基金”和“李桂美‘天使’獎勵基金”,至今已獎勵百余名優(yōu)秀護生,很多學生畢業(yè)后主動選擇傳染病護理崗位。
每年教師節(jié),學生們送來的千紙鶴掛滿窗欞,每只翅膀上都寫著“提燈精神”。2005年,醫(yī)院在她所在的病區(qū)成立“李桂美護理組”,專注于接收和照顧重癥肝炎、艾滋病等傳染病患者,護士長蘆靜就是她帶出來的“徒弟”。
“第一次見到護士長時,我剛進醫(yī)院工作,覺得她特別和藹,說話總是笑瞇瞇的。”蘆靜牢記李桂美教導她最重要的一課是尊重病人,“傳染病人都比較敏感,可能在旁邊小聲說話,他們便會以為在議論自己。”李桂美會叮囑新入職的護士不要當著病人的面洗手,而她自己進入病房后則會拉著病人的手或者撫著他們的肩膀噓寒問暖,這些身體接觸一下子拉近了和病人的距離。
當護士站的時鐘指向下午5點,李桂美終于卸下工作狀態(tài),扶著樓梯扶手緩緩返回辦公室。此刻,她不再是雷厲風行的“南丁格爾”,而是雙膝貼著膏藥的普通老人。
“只要我能走一天,我就要工作一天。”她是這樣打算的。
夕陽透過玻璃照在辦公桌上,李桂美摘下老花鏡看向窗外,那一刻,17歲的少女站在護校門前,胸前的校徽與如今的白衣重疊成穿越世紀的弧光。
(半島全媒體記者 高芳 滕鏡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