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醫生——”閔行區中心醫院急診大廳內,一位出車禍的男子被平車急速推入。急診科護士沈中旭急步上前,一手探查男子的頸動脈,一手查看瞳孔,“患者無脈搏,瞳孔無反射,立刻通知醫生,開始準備CPR!”
急診忙碌不迭,重癥監護室也一刻不停。在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的重癥監護室,為患者進行胸外按壓的護士王邵樑專心致志,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流下來,但他無暇顧及。
他們是不被熟知的男護士,更是最沉穩的生命守護者。在“5.12”國際護士節,讓我們走近這兩支特殊的護士團隊,看他們如何以力量與溫度,守護每一束微弱的生命之光。
5分鐘的胸外按壓比擼鐵半小時累得多
“滴嘟滴嘟……”救護車的鳴笛聲是急診最常聽到的聲音。在閔行區中心醫院急診科,護士們有著獨特的默契,他們不需要過多交流,一個眼神就能完成分工:有人負責胸外按壓,有人準備除顫儀,還有人負責記錄用藥時間。
沈中旭還記得去年下班后發生的一幕:一位家屬急匆匆跑到預檢臺喊:“有人暈倒了……在你們醫院門口,需要急救!”聽到這消息,剛剛交完班走到門口的沈中旭立即返回崗位,用百米沖刺的速度奔赴現場,到達現場評估患者情況,并就地胸外按壓,待轉運床和急救設備到達后,大家一起將患者轉運至搶救室內。
其間,沈中旭一直跪在轉運床上對患者進行胸外按壓,到達搶救室后大家在科主任和護士長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進行搶救,最終搶救成功。“也是那次,我才知道5分鐘不間斷的胸外按壓比在健身房擼鐵半小時要累得多,但是看見監護儀上患者心律曲線恢復正常,內心又無比的輕松。”
在閔行區中心醫院急診護理團隊中,男護士占比約1/3,不僅豐富了護理團隊的多樣性,還在許多領域展現出獨特的優勢。
比技術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的理解
凌晨三點,監護儀的警報驟然響起,王邵樑幾乎是條件反射般從椅子上彈了起來,他三步并作兩步沖到病床前,和其他護士一起進行了持續30分鐘的胸外按壓。這一刻,他不再是曾經那個被病人一夸就耳根發紅的年輕護士,而是照亮生命的那道光。
在ICU,護士們不僅要熟練掌握各種生命支持設備,還要在瞬息萬變的病情中做出準確判斷,但比技術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的理解。王邵樑在其母親經歷氣管切開術后,變得更能理解那些身患疾病的患者和家屬的心情。在往后的工作中,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著每一位患者及家屬有一位“非親非故”的“戰友”和他們在并肩作戰。
如今,王邵樑還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科普上。“我希望打破大眾對護士只能扎根于臨床的刻板印象。”作為重癥護理團隊的1/48,他和團隊小伙伴將患者的健康與安全視為最高使命,全心全意為每一位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體外膜肺氧合、機械通氣管理、床旁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人工肝支持、血漿置換、血流動力學監測以及腦電圖……作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重癥護理團隊引進了一系列先進的急危重癥護理技術,提升了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他們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自身病情和治療方案,增強康復的信心。
護理的星辰大海,從不需要性別定義。在急診科,護士是爭分奪秒的“閃電”;在ICU,他們是深潛生命的“燈塔”。當每一束微光匯聚,黑暗自會退散——而這群可敬可愛的“白衣天使”,就是提燈照亮生命的人!
記者:陳美玲 金晶 姜莉黎(見習)
供稿:區衛生健康委
初審:岳順順
復審:方雨斌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