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8日,北京的天空陰沉沉的,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發生一起詐騙案。
有人竟然假冒周總理的名義,從銀行騙走了二十萬元現金,而這筆巨款的龐大,相當于當時五千名工人全年工資總和。
當時正是國家經濟困難時期,這筆錢更是意義重大,那究竟是誰如此膽大妄為?
在政府保密系統下,在嚴密銀行系統中,他又是如何得逞的,最終在偵查組的努力下,案件是通過什么線索最終偵破?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歡迎先點個關注。
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當時國家艱難,各地糧食短缺,人民生活困苦,周總理為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當真是殫精竭慮。
然而在這關鍵時刻,卻有人冒充周總理的名義,竟然偽造文件,從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騙走了二十萬元現金。
這起案件在當時引起極大震動,不僅因為金額巨大,更因為這種公然冒充國家領導人名義的詐騙行為,是對國家權威的嚴重挑釁。
1960年3月24日清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行長回到辦公室,得知一筆二十萬金額的撥款,竟然是周總理特批的。
他感到有些奇怪,便打電話到周總理辦公室,確認一下這筆款項用途,誰也沒想到,這一問卻問出一個驚天大案。
總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表示,周總理從未下達過撥款指示,那么是誰冒充周總理呢?
那是否意味著,銀行被騙了,那二十萬元現金落入詐騙犯的手中,這到底是誰干的?
周總理得知此事后,一時震怒不已,立即指示公安部限期破案,務必將詐騙犯繩之以法,而公安部迅速成立專案組,開始全力追查此案。
專案組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畢竟要在短時間內,從茫茫人海中,找到這個膽大包天的詐騙犯,那談何容易呢?
專案組首先偵查,案發當天發生了什么事,涉及到了哪些人員,是否有線索留下呢?
原來當天是五天前,一個男子匆匆走進了銀行總行,來到了秘書辦公室。
他自稱是國務院工作人員,并且遞過了一個大信封,聲稱是周總理批示的緊急文件。
這種特制信封特色明顯,需經三道手續才能從國務院機要室取出,邊緣處有鋸齒形裁切痕跡,絕對很難被造假。
工作人員一看,信封上寫著中國國務院,一時間便沒有起疑心,便按照審核程序,將文件送到了行長秘書手中。
秘書收到后打開信封,發現里面是一份看似正式的文件,內容是關于撥款修繕重要建筑的用途,還有相關情況。
更重要的是,文件上赫然寫著周總理的簽名,還附有詳細的批示內容,要求銀行立即撥款二十萬元。
這筆錢要非常急,要求在當天晚上七點前,送到民族飯店,交給一個叫趙全一的人。
工作人員查閱后,對文件真實性深信不疑,畢竟周總理的簽名很真,看起來毫無破綻,而且文件的內容沒問題,符合當時國家的政策導向。
況且時間緊迫,工作人員沒有過多猶豫,便按照文件要求,迅速準備好二十萬元現金。
但是金額較大,銀行的幾位行長和副行長都不在,只有王副行長主持日常事務,所以只好立刻上報,請求批準。
王副行長看到文件后,當時在緊急時間催促下,也沒有來得及發現問題,便批準了這筆巨大款項的撥付申請。
不過當時國家正經歷經濟困難,銀行金庫多數時候空空如也,但面對這筆緊急撥款令,六家分行合力才湊齊二十萬現金。
當裝滿鈔票的麻袋運抵民族飯店時,工作人員詢問前臺,他記得那個叫趙全一的干部。
他身穿深藍中山裝,裹著單薄的身子,窄長臉顯得蒼白,左手小指上留著不自然的彎曲,那是長期伏案寫作留下的職業印記。
核實過收據后,工作人員將現金交給趙全一,本以為完成任務,誰知對方卻是詐騙犯。
直到這一刻,周總理知曉并下令后,專案組拿到銀行提供的文件,進行了仔細的鑒定。
那么這些文件真的沒問題嗎?里面是否隱藏著破案線索呢?
經過專家的分析,發現文件上的筆跡是假的,雖然模仿得非常逼真,但仍然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
同時裝文件的信封是真的,但卻是國務院用過的舊信封,上面的公章看起來避震,其實是用水彩筆畫上去的。
這些細節表明,詐騙犯雖然手段狡猾,但仍然留下了破綻,可詐騙犯到底會是誰呢?
專案組分析后意識到,這個詐騙犯可能是內部人員,很可能曾經在政府部門工作過,或者對政府部門的辦事流程非常熟悉。
更令人膽寒的是,詐騙犯對國務院公文流程了如指掌,他知道真正的總理批示,需經秘書局編號登記。
偽造文件不僅完美復刻全套手續,甚至在信的急件二字下方,詐騙犯顯得非常精心,模仿了機要員特有的三點式折角標記。
于是他們確定調查重點,就是放在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上,可盤查所有相關人員后,卻沒有一點收獲。
既然沒有頭緒,專案組便重新回到那封信上,再次進行核對分析,終于發現了端倪。
信封是國務院在1959年6月制造的,而且使用范圍非常有限,只有少數幾個部門才有,這進一步縮小嫌疑人的范圍。
可是怎么直接鎖定部門呢?就在專案組一籌莫展之際,一個關鍵的線索浮出了水面。
那一張偽造公文紙,在燈光下顯現出特殊暗紋,這是外貿部特供紙張的防偽標記,每頁紙右下角都嵌著肉眼難辨的批次編號。
當專案組帶著紫外燈,突擊檢查外貿部檔案室時,值班員老周猛然想起,有一個人當天曾經請假,理由是陪母親就醫。
這個人名叫王倬,那么他會是詐騙犯嗎?
專案組立即對他進行了調查,發現在這個人的檔案中,曾經有過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專案組在調查中發現,案發那天的下午,王倬卻是請假要帶母親去醫院看病,但經過公安查證,醫院并沒有王倬母親的就診記錄。
此外,在詐騙案發生后,當同事在辦公室討論這事,有人開玩笑地指出王倬與詐騙犯的特征有些相似,這讓他感到諷刺并生氣了。
更讓人奇怪的是,王倬平時寫的一手好字,但在那天之后,他卻很少動筆,要么就是故意寫得歪歪扭扭,聲稱是因為手臂扭傷了。
這個細節引起專案組的注意,他們意識到,王倬很可能就是這起詐騙案的幕后黑手。
這些行為反常,專案組立刻派人行動,果然不出所料,王倬當時已預料到東窗事發。
他竟然在偵查組到來前,想要放火燒錢毀滅證據,也想燒毀所有偽造文件,但都被檢查組成功阻止。
在偵查組的努力下,成功逮捕了王倬并連夜審訊,終于摸清楚了這個人的所有過去。
1924年,王倬出生于遼寧省遼陽縣的普通家庭,二十四歲從東北大學經濟系畢業,新中國成立后加入了南下工作團。
他出身于小資產階級家庭,一直過著相對優渥的生活,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后,因為家境有所落魄,但仍然比普通人強很多。
他憑借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后來調到了外貿部出口局,然而他并不滿足于那點死工資,總想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更多財富。
1950年,王倬曾經和同鄉偽造路條賺錢,而那個同鄉當時化名為趙全一,那么這是巧合嗎?
調任外貿部后,他掌管著全國出口計劃報表,辦公室緊鄰機要檔案室,窗臺上永遠擺著瓶用禿的英雄鋼筆。
根據同事回憶,王倬常對著周總理等領導的簽名文件,經常臨摹至深夜,美其名曰學習領導書法。
當偵查員在他的家中,搜出未燒盡的公文紙殘片時,拼湊出的字與收據筆跡完全一致。
經過仔細比對,專案組確認文件的字跡,就是出自王倬之手,而王倬的防線也因此崩潰,很快交代全部犯罪事實。
原來當年犯事后,他并沒有吸取教訓,反而因為貪婪,再次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他利用在外貿部工作的便利,偷出了舊信封和稿紙,還找來幾份周總理簽過名的文件,對著簽名模仿了好長時間。
他的模仿能力很強,沒過幾天就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于是偽造了相關文件。
他先是扮作國務院工作人員,騙銀行進行籌款,隨后又換了一套裝束,化名為以前同鄉趙全一,跑到了民族飯店,等著銀行把錢送到自己手中。
他本想干一票大的,沒想到終究是難逃法網,他的犯罪行為最終還是被揭穿了。
1960年7月28日,王倬被判處死刑,為自己的貪婪,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起案件催生了我國首套公文防偽標準:國務院自此啟用含有暗碼的特種紙張,所有信封實行一出一銷管理制度,甚至文件騎縫章改用特制印油。
這起震驚全國的詐騙案,最終在專案組努力下得以告破,其展示公安人員的智慧和勇氣,也提醒了人們時刻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貪婪蒙蔽了雙眼。
聽到這兒,您有何感想,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參考資料:
【1】文匯網.《騙子假冒周總理取得中國人民銀行20萬現金,檔案科人員如何協助公安三天內鎖定嫌犯》.2021-03-25
【2】人民資訊.《他偽造周總理簽名,騙取兩麻袋現金20萬,最后竟然點火燒錢》.2021-12-04
【3】大河網.《王倬冒用周總理簽字詐騙案始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