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頂流明星,沒有S+級制作,甚至每集時長不到10分鐘——但這部名為《東欄雪》的古裝短劇,卻讓無數觀眾熬夜連刷28集,在彈幕刷屏“后勁太大”“BE美學天花板”。當奪嫡皇子的血色權謀撞上冷酷宮女的復仇執念,當雙線敘事玩轉懸疑張力,當鏡頭語言暗藏致命隱喻……這屆年輕人,終于在古裝劇里找到了新的“電子榨菜”。
一、反套路人設:兩個“瘋批”的互相馴養
別的古偶劇還在玩“霸道王爺愛上我”時,《東欄雪》直接甩出一對“冷血CP”——
七皇子褚寧遠,表面是病弱不受寵的皇子,實則城府深如海,為奪嫡能親手弒兄;
掌事宮女沈顏,手握宮闈秘辛,殺伐果斷,連皇帝都敢算計。
這對主角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強慘”,而是徹頭徹尾的“瘋批美人”。他們因童年慘劇黑化,在復仇路上彼此依偎,卻又互相利用。沈顏教褚寧遠權術,褚寧遠替沈顏掃清障礙,看似是“雙向奔赴”,實則每一步都踩著算計。
但最絕的是,編劇偏要在這對“冷血動物”之間,埋下一顆致命的糖。
褚寧遠愛得偏執:“阿顏,你教我權謀,我教你如何愛人。”沈顏卻冷臉回懟:“殿下,情愛是最鋒利的刀。”當褚寧遠為救沈顏血洗東宮,沈顏卻轉身將他推向權臣之女——這種“我愛你,但我更愛復仇”的極致拉扯,讓觀眾一邊喊“虐”,一邊瘋狂截圖發朋友圈。
二、視覺暴力美學:梨花、簾子與血色隱喻
《東欄雪》的片名取自蘇軾“惆悵東欄一株雪”,但全劇沒有一場真正的梨花雨。導演知竹用鏡頭語言,把這句詩玩成了“致命隱喻”——
場景1:隔簾對話
褚寧遠與沈顏隔著層層紗簾對峙,鏡頭從簾后虛焦到人像實焦,暗示兩人心墻難破。當褚寧遠終于掀開簾子,觀眾才驚覺:所謂“情感屏障”,不過是沈顏自我保護的枷鎖。
場景2:雙線敘事
一邊是褚寧遠在朝堂步步為營,刀尖滴血;一邊是沈顏在地牢與太監周旋,發簪藏毒。導演用蒙太奇剪接,讓兩條故事線在危機時刻重疊,營造出“同頻共振”的窒息感。
場景3:梨花符號
沈顏唯一一次露出脆弱,是撿起被血染紅的梨花瓣。褚寧遠將花瓣夾進書頁,鏡頭特寫——這抹白,成了全劇最溫柔的刀。
這種“用鏡頭寫詩”的手法,讓《東欄雪》在短劇賽道殺出重圍。沒有五毛特效,沒有廉價服化道,每一幀畫面都在為人物服務,為劇情服務。
三、BE美學新高度:當復仇者開始渴望救贖
《東欄雪》最毒的地方,在于它顛覆了傳統古偶的“大團圓”邏輯。
沈顏和褚寧遠都不是戀愛腦。他們深知,在權力漩渦中,動情即是死穴。但正是這種“清醒的墮落”,讓他們的感情更具毀滅性——
當褚寧遠掐著沈顏的脖子說“你只能是我的”,彈幕卻飄過“病嬌文學照進現實”;
當沈顏為替褚寧遠擋箭,甘愿自毀容貌,觀眾哭著喊“姐姐別愛他”。
這種“互相折磨又互相拯救”的設定,精準戳中了當代年輕人的情感痛點:我們渴望純粹的愛,卻又害怕被愛吞噬。
四、短劇革命:為何《東欄雪》能封神?
在動輒六七十集的長劇市場,《東欄雪》用28集、每集8分鐘的體量,證明了“小而美”的爆發力。
1. 節奏快如刀:第一集就拋出奪嫡陰謀,第三集主角已手染鮮血,沒有注水回憶殺,全是硬核劇情。
2. 人設反套路:拒絕傻白甜,拒絕金手指,兩個“惡人”談戀愛,反而更帶感。
3. 審美高級感:從構圖到配色,從配樂到臺詞,處處透著電影質感。
更可怕的是,這部劇的導演、編劇、攝影、剪輯……核心團隊只有5個人。他們用“降維打擊”的創意,告訴行業:觀眾不是不愛古裝劇,只是受夠了套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