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印度為何挑起印巴沖突
因為美國跟中國正在大打貿易戰,從經濟到高科技產業鏈,美國迫切需要找到“替代中國制造”的新陣地,印度敏銳地嗅到這一機會,莫迪為了讓印度經濟重新恢復起來,故意制造“地緣價值”來得到美西方青睞,所以打擊中國的“鐵桿盟友”巴基斯坦,是交給美西方投名狀的最好機會。
只要印度能夠戰勝巴基斯坦,破壞中巴經濟走廊,美國會為了印太戰略,把技術、資本、市場等傾斜于印度,幫忙實現所謂“第二個中國”的工業化野望,因為印度國內正面臨嚴峻的社會和經濟壓力,高通脹、失業問題、農民抗議等問題不斷,莫迪正急需一場“外部事件”來轉移輿論焦點,穩住基本盤,所以挑起一場有限規模但高調“可控”的軍事沖突,是歷屆印度政府在關鍵節點時慣用的政治戰術。
印度方面非常清楚,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一帶一路”向西戰略的重要支撐,也是中巴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紐帶,只要用局部破壞走廊關鍵節點,就有可能讓中國在南亞方向“出力不討好”,造成戰略收縮,不得不說印度的算盤打得非常妙,所以先把戰爭集中在克什米爾、俾路支等地區,這一點都不是巧合,是對準走廊“軟肋”的蓄謀操作。
對巴基斯坦而言,這場戰火壓根不是自主“挑起來的”,是被迫迎戰,但既然開打,就不能退縮,更不能輸,一旦在克什米爾方向退讓,這不是損失陣地這么簡單,會給印度更大的野心,也無法給背后的盟友交代。雖然克什米爾高原地形復雜,易守難攻,連接新疆—巴基斯坦—阿拉伯海走廊的必經之路,換言之,誰掌握克什米爾,就等于半握住南亞跟中亞的能源和商貿中樞,這可是南亞的心臟地帶,是整個中巴走廊的“天線”,所以印度的軍事冒進,是在切斷中國西出通道、遏制巴基斯坦西向發展的戰略。
還有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背靠中國、面朝波斯灣,是繞開馬六甲的替代能源通道終點,印度明白若瓜達爾的重要性,如果在中巴聯手下建成完整的港口—鐵路—公路—能源管道系統,那中國將從能源上繞開南海壓制、掌控印度洋入口,徹底擺脫對馬六甲的“卡脖子依賴”,所以瓦解瓜達爾港戰略價值、打斷向北的安全走廊,是印度本輪沖突的隱性動機之一,也是美國全球圍堵中國“印太—中亞—中東三線聯動”的戰線。
在俾路支省,主要是多山地形跟反叛勢力活躍,這也是破壞中巴通道穩定的最佳入口,北部的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是喀喇昆侖通道跟中國西部邊境的核心節點,控制這里,可對中巴通道實施地理層級打擊,所以印度在這里的目的,是制造“不穩定地帶”,試圖從物理層面撕裂中巴戰略粘合,向北逼近中巴交界點,也就是地緣是印度交給美國的投名狀,目的是讓“印度偉大”。
其二、特朗普真的是“和平使者”嗎?
印巴停火最搶鏡的竟然是特朗普,高調放出“斡旋和平”“致電呼吁克制”等模糊信息,所以G7集團、西方媒體突然開始借勢造勢,試圖將停火成果包裝成西方斡旋的又一次“典范案例”,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把這場戰爭的發起、過程跟收場聯系起來,這場所謂的“停火”背后,其實和特朗普本人、整個G7集團的所謂斡旋關系根本不大,關鍵根本不在于誰打了電話、誰發了聲明,是印度打不動了,巴基斯坦打夠了。
印巴沖突剛開始時,莫迪可謂是底氣十足,一副“戰略打擊、快速勝利”的架勢,調動主力戰機、遠程炮兵、無人機群,擺出一場速勝,可現實卻給莫迪當頭一棒:蘇-30、陣風接連被擊落,前線哨所被摧毀,印度炮兵未取得預期壓制,連以色列哈洛普無人機都被大批擊落,從一場給美西方的外交豪賭,變成軍事失敗+戰略誤判+輿論反噬的三連擊。
因為貴為棋手,甘愿當棋子下場的目的,就是得到美國的戰略扶持,特別是產業鏈遷移、資本注入,但打到最后,美國只能頻頻發出“節制”的信號,明顯看出印度軍隊的作戰實力,地緣價值直接被打沒了,就拿最重要的空軍來說,烏克蘭用米格29戰機,可以跟俄羅斯一年斡旋幾百次,印度戰機比烏克蘭更幾個檔次,結果是連戰連敗,試問還有什么統戰價值?從國內政局看,莫迪本就面臨高通脹、失業、教派矛盾等,戰爭沒能緩解局勢,還激發了民怨,所以內憂外患是莫迪被迫停戰的根本原因。
既然印度“打不動了”,那巴基斯坦為何也選擇“適時收手”?這是一種戰略判斷,因為巴基斯坦的目的不是要打敗印度,巴基斯坦也沒有這個實力,是要阻止印度打破地區平衡,所以沖突剛開始的時候,巴基斯坦的態度是“強硬自衛”,成功擊退了印軍空襲,襲擊印軍前線旅指揮部,戰術目標已經達成。
但巴基斯坦卻不敢把戰爭持續升級,畢竟打仗是要燒錢的,巴基斯坦經濟本就處于恢復期,外匯、能源、財政等多項指標都在承壓,如果繼續打下去,勢必會發展成消耗戰或全面戰爭,可終究是小國,根本消耗不過印度,別看背后有中國、沙特等支持,但這些援助是有明確的邊界,支持自衛,但絕不允許主動擴戰。
如果沖突變成“南亞版的俄烏戰爭”,進入長期高強度消耗、地區動蕩不休的局面,這既不符合中國的地緣利益,也不符合整個中東-中亞走廊,所以巴基斯坦清楚,自己不是烏克蘭,印度也不是俄羅斯,整個南亞無法承受一場多年的流血博弈,適度、收手、穩住,才是贏得未來的關鍵,所以從邏輯分析,這場停火不是特朗普“勸出來的”,是雙方在現實面前作出的妥協。
其三、巴基斯坦一戰定乾坤
現代化戰爭是誰贏了制空權,就贏了第一場牌桌的主動權,在俄烏戰場上,俄軍拿下制空權后,烏軍只能被各種溫壓彈轟炸,中東戰場上,以色列用各種戰機轟炸抵抗陣線,也就是說沒有制空權,根本打不贏一場高強度的戰爭,印巴雙方非常清楚,所以戰斗打響的第一天,巴基斯坦空軍的殲-10CE戰機快速升空,在電子壓制跟火控效率上全面壓制印度空軍的多型戰機。
現在俄羅斯跟法國估計要恨死莫迪了,特別是普京,巴基斯坦用一架不起眼的梟龍戰機,掛載中國制造的高速超音速反輻射導彈,摧毀了S-400防空導彈陣地,這讓俄羅斯高技術裝備的神話正式破滅,這才有了莫迪開調求助美國、沙特、甚至歐盟等勢力,斡旋停火,保住面子和局勢。
對印度來說,自家空軍體系“四不像”的致命短板,被徹底暴露在全世界眼前,蘇-30是俄羅斯,陣風是法國,幻影早已過時,米格29一退再退,就連空中指揮系統也是“分家式”,印度空軍在購買武器裝備時,是真的腦子都不動,空軍預警系統由俄羅斯伊爾-76平臺搭建,以色列提供雷達系統。
可問題是,這套系統既不能兼容蘇-30的指揮系統,也無法適配陣風戰機,所以現場指揮一團亂,你說先進吧,卻打不了聯合作戰,說落后吧,每一件裝備都“全球頂配”,所以有些人擔心“印巴一停火,美西方就會重新扶持印度,讓印度卷土重來”,這種說法沒必要太當真。
因為戰爭打的是統戰價值,印度這次表現已嚴重削弱“地緣棋子”的實際價值,美國要的是能在關鍵時刻遏制中國、制衡中亞、扼制中巴走廊的代理人,可現在連巴基斯坦都打不過,還暴露出一堆技術整合短板和作戰指揮漏洞,美西方會繼續扶持“阿斗”嗎?哪怕考慮地緣價值,也只會維持最低成本的利用,不會繼續大規模戰略投入。
畢竟美西方本身也“家徒四壁”了,俄烏沖突三年,把歐洲軍火庫掏得差不多,中東持續爆燃,美國為以色列一再加碼軍援,早已分身乏術,如果要幫助印度在南亞開辟新戰場,搭建一套現代化戰爭系統,恐怕是有心無力,要知道印度那副“既要又要還要”的國際信譽,早就臭不可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