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時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的張福鎖帶著同事們在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白寨鄉的一個農家小院里,創建了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
小院里有兩棵梧桐樹,16年前種下時,寓意“引得鳳凰來”。當初樹干不過碗口粗細,如今繁茂的枝葉已經能夠蓋住整個院子。它們見證一批又一批學生從北京來到這里,走向田間地頭,又帶著知識奔赴祖國各地。
從白寨開始,許許多多的中國農業大學學子,走出實驗室、走出校園,向土地要答案,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如今,曲周縣已經建成16個科技小院,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科技小院團隊獲評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而在全國各地,中國農業大學已有200多個科技小院“生根發芽”,還建設了7個國際科技小院。
2023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寄語青年學生“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白寨科技小院首席專家王紅亮帶著學生重溫回信精神,用心記下總書記的諄諄教誨,立志“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
踩進泥里
暮春的曲周,冬小麥拔節生長,暖風裹著楊絮掠過田壟,麥地里泛起青灰色的波浪。距離白寨科技小院不遠處 的雞糞堆肥廠里,王紅亮帶著幾名研究生在做雞糞堆肥試驗。
4月12日,河北曲周,白寨科技小院學生在給雞糞測溫。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曹偉/攝
新鮮雞糞產生的刺鼻氨氣味撲面而來,熏得大家睜不開眼。同學們從清晨干到傍晚,連午飯也沒顧得上吃。
曲周是全國有名的“生態雞蛋之鄉”,蛋雞存欄1500余萬只,年產蛋量達20.5萬噸,是當地一大特色產業。
“一只雞每天要吃約120克飼料,產生的糞便也約為120克。”王紅亮說,這樣計算,曲周每天要產生雞糞上千噸。
如此規模的養殖量,糞污如何處理?王紅亮說,目前當地蛋雞養殖環境和技術較為傳統,雞糞有機肥轉化效率低,大部分養殖戶習慣將雞糞露天堆放在空地。長期下來不僅雞糞中的養分流失了,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王紅亮希望帶著學生用技術將雞糞里的有機養分高效保留,同時減少環境污染,做到“保氮、固碳、減排”。
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碩士研究生劉伊純研究的方向是畜禽糞污處理。她記得剛來小院那會兒,做堆肥試驗時會往雞糞里添加不同的試劑,試驗過程較為復雜。有村民會質疑:“這群學生,每天研究雞糞有什么用?”
劉伊純說,一次次試驗下來,雞糞的肥力轉化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村民漸漸發現,科技小院做的研究與自己的生產密切相關。“村民逐漸理解了我們,還經常來小院咨詢相關問題。”
除了晚上睡覺時,白寨科技小院的門一直是打開的,村民有時來向“小專家”請教問題,有時就是來轉一圈,和學生們聊聊天。
“之前小麥返青期,因為一次大寒潮,出現了小麥凍害,還有村民拿著一棵苗到小院來問我們。”劉伊純說,白寨科技小院主要關注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領域,對于小麥種植并沒有太深入的研究。“我們會盡力為村民答疑解惑,如果我們解決不了,會聯系做相關研究的小院同學,或咨詢相關老師。”
4月11日,河北曲周,白寨科技小院首席專家王紅亮(中)指導學生日常科研。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曹偉/攝
看到村民不再受問題困擾,學生們心里成就感滿滿。“知農、愛農、為農這幾個詞在此刻具象化了。”劉伊純感慨。
在中國農業大學打造的每一個科技小院的墻上,都掛著“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就像曲周實驗站站長張衛峰所言:“農村的模樣、農民的冷暖,只有踩進泥里才能真正懂得。”
漂洋過海來“種地”
曲周縣前衙村的村民經常能看到,清晨的田埂上,有個外國人繞著麥地奔跑。
莉莉婭(Petronella Kasinja)有晨跑的習慣,她來自非洲國家馬拉維,是中國農業大學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的研究生,來到前衙中非科技小院已經8個月。
在莉莉婭看來,中國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同時,還保障了龐大人口的糧食安全,她感到很震撼,因此中國成了她最想來深造的地方。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焦小強從2019年開始負責中非科技小院的工作。非洲留學生在“中非科技小院”按照“1+1+1”模式培養,第一年在中國進行理論學習和“科技小院”實踐教育,尤其是在曲周的“科技小院”駐扎8個月,深度接觸中國農村;第二年回到非洲農村駐扎10個月,與非洲農戶一起開展“科技小院”工作;第三年返回中國農業大學總結提升。
目前有30余名農大的非洲留學生常駐曲周,他們和中國學生一樣,深入田間地頭學習本領。
布基納法索留學生蘇滿德(Traore Soumana Abdel Rachid)的研究方向是可持續農業實踐。在中國學習,蘇滿德想了解更多關于害蟲識別、生物肥料使用和智能農業技術的知識,并把他學到的一切用于建設家鄉。
以前,莉莉婭的時間都用到了在圖書館做書本上的研究,但在曲周,她有更多走到田地里做研究的機會。“我對農業的理解更豐富了,希望能更好地為馬拉維的農業發展作出貢獻。”莉莉婭說。
“我們為非洲培養了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人才,這批年輕人的理論水平很高,同時又能深入田間,和農民一起解決生產問題。”焦小強說。
2019年以來,已經有30多名非洲留學生學成歸國,河北曲周的“科技小院”與非洲的“科技小院”結對子,形成“中非雙胞胎科技小院”。留學生在曲周實踐學習,在非洲實踐創新。
焦小強發現,利用“科技小院”的模式和技術,在馬拉維稍作改進和本地化應用,當地玉 米產量就從每畝不到300斤,提高到了每畝1100斤。曲周科技小院的經驗正在非洲大地開花結果。
石碑上的故事在續寫
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內矗立著一塊石碑,正面鐫刻著“改土治堿,造福曲周”8個大字,背面碑文記載了50多年前農大教師扎根曲周的故事。這是曲周人民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專家的最高禮贊。
歷史上,曲周被稱為“鹽堿窩”。1973年,響應黨和國家號召,一群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前身)的青年教師來到了曲周縣鹽堿最重的張莊村,赤腳蹚過泛著白霜的泥濘土地。他們在村里安營扎寨,向村民表示,治不好鹽堿不回北京。
科學有效的治理方法加上教師們和當地老百姓的辛勤付出,鹽堿地治理很快見效,到1988年,曲周縣28萬畝鹽堿地得到全面綜合治理。
從鹽堿灘到米糧川,如今,在曲周的土地上,一畝地糧食年產量超過1.5噸的“綠色噸半糧”項目試驗成功,取得歷史性突破,打造了糧食安全、資源高效和環境保護的“曲周樣板”。
距離曲周實驗站不到一公里的王莊科技小院中,學生“院長”張曦丹在研究如何讓“秸稈還田”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小麥、玉米播種前會進行翻地,而翻地分為淺旋耕和深翻耕。“淺旋耕可以達到種植標準,是農戶常用的方式,但深翻耕更能把土壤的有機質利用起來,耕層越深,對作物生長越有好處。”張曦丹說,通過在秸稈中添加菌劑,或與雞糞混合后返田,能夠增加土地肥力。
一次次深翻試驗,張曦丹在其中摸索規律。
前衙科技小院的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研究生佘宗港與其他同學的研究方向不太一樣,他要為前衙村作規劃,雖然不用“下地”,但任務并不輕松。兩年下來,他頭發白了不少。
兩年前,佘宗港滿懷一腔熱血,向導師焦小強申請早一點參與課題組研究。還沒到開學,佘宗港就來到了這里,比其他同學提前了半年入駐。
前衙村有種植葡萄的傳統,葡萄產業曾經是村里的支柱產業。但長期種植同一品種的葡萄,造成土壤“連作反應”,土壤酸化,產量銳減。后來陽光玫瑰葡萄在全國風靡,村民開始種植陽光玫瑰葡萄。好景不長,由于種植面積過大,陽光玫瑰葡萄的價格幾乎腰斬,許多村里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
面對這樣的開局,佘宗港并沒有害怕。他相信能通過自己的規劃,讓村子慢慢轉型,重新煥發生機。
從通過調查問卷收集村民建議,到整理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規劃方案,佘宗港拿著自己畫的效果圖和村干部商量,方案報送到縣里后,很快就獲得了支持,這讓他信心倍增。
佘宗港又把“燒烤一條街”和民宿規劃起來,讓游客來到村里能吃能住。“村里有很多種葡萄發家致富的人,他們留下了許多院子和空地,做民宿正合適。”
時間過得很快,再有幾個月佘宗港就要離開小院,準備畢業。但從今年開始,又將有新成員加入前衙村的鄉村改造項目,佘宗港為他們打了個樣兒。
在曲周實驗站,常常能見到來回穿梭的電動三輪車,騎車的正是各個科技小院的學生。
有一輛老舊的電動三輪車,側面“小院做先鋒”的貼紙已經斑駁。這輛車有一個問題,倒車按鈕壞了,只能往前開。“我最近才發現它沒法倒車。”張曦丹說。隨后她又補充一句:“不過,就像咱們這熱騰騰的青春事業呀,不能倒退,只能大步向前!”
來源: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報》(2025-05-10 04版)
編輯 孫晗熠 | 初審 趙丁 | 復審 劉博文 | 終審 李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