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許曉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這紙漿一撈一壓,要使巧勁!”在安徽涇縣中國宣紙文化園的古法撈紙工藝展示區前,合肥工業大學“墨香沁宣紙,彩韻染油傘”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員們看著工匠師傅的不禁感嘆起來。
7月10日至7月13日,該實踐團隊深入安徽省涇縣,通過調查走訪、對話非遺人、參與制作流程、開展文化課堂等方式,系統調研當地宣紙與油布傘兩大“非遺名片”的產業現狀,在實踐中探索傳統技藝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路徑。
“選料要挑向陽坡的青檀樹,制漿得用石碓反復舂搗,連抄紙的竹簾都要手工編百遍......”“青檀樹的堅韌、沙田稻草的柔韌、烏溪河的清冽,這三樣缺了哪樣都不成。”在宣紙博物館,講解員的話讓團隊成員屏住呼吸——原來一張薄如蟬翼的宣紙,要經過108道工序,每一步都浸透著匠人們的智慧。最讓隊員們震撼的,是“紙壽千年”的奧秘竟藏在涇縣的山水里。
“舂搗要一輕二重三轉圈,先輕輕砸松樹皮,再用力砸散纖維,最后繞著石臼轉圈舂,讓每根纖維都舒展開”。在師傅的指導下,團隊成員輪流上前嘗試,卻發現看似簡單的動作,實則需要全身力氣。
在中國宣紙小鎮,烏溪村黨支部書記洪力瑤介紹,“以前村民靠賣原紙賺辛苦錢,現在烏溪村依托現有的中國宣紙公司、中國宣紙博物館和宣紙文化園,建起了中國宣紙小鎮,構建非遺+文旅+研學產業模式,去年小鎮接待游客超40萬人次,綜合收入近2000萬元。”
除了參觀調研,隊員們也身體力行投入到宣紙文化傳承中,他們變身“小老師”,用宣紙、顏料和拓印工具,給當地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動的文化課。“原來我家的宣紙能做成這么好看!"小朋友們舉著自己拓印的云紋,眼睛亮晶晶的。
合肥工業大學“墨香沁宣紙,彩韻染油傘”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員指導孩子們進行宣紙拓印 受訪者供圖
課后,隊員們走街串巷,在與村民們圍坐閑聊。“通過調查走訪,我們了解到,鄉村振興不是口號,烏溪村通過建立宣紙+新業態模式,帶動當地村民就業超過850人。村民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笑容也多了起來。”實踐團隊員谷碩說。
據悉,合肥工業大學把實踐育人作為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的關鍵舉措,每年1.3萬余名學生組建600余支實踐團隊利用寒暑假赴全國30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80余個市州行政區的550余個區縣開展社會實踐,7萬余人次就近就便赴社區開展實踐。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