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顯疲態的4月車市,似乎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撰文丨指紋
責編丨MANGO
設計丨PinZow
2025年4月,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以90.5萬輛的零售銷量交出了一份“高增長但顯疲態”的成績單,這背后,是新能源市場從“狂飆突進”向“穩中求質”的轉變。
01
新能源增速踩下“理性剎車”
當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首次突破50%大關時,行業歡呼“燃油車時代終結”。但翻開4月銷量數據的另一面,會發現這場新舊勢力的較量遠比想象中復雜。新能源滲透率51.5%的亮眼數字背后,是市場分化加劇的信號:A00級微型電動車以94%的同比增速撐起增量大盤,而B級車市場同比僅增長20%,且份額較去年同期下降7個百分點。
一方面,2024年以舊換新、購置稅減免等政策集中釋放后,新能源市場透支了部分需求,而2025年普惠性政策的退出讓消費者更趨理性。
另一方面,車企戰略調整也加速了市場分化。比亞迪、吉利等頭部企業通過推出低價車型,如星愿、海鷗(參數丨圖片)、五菱繽果等搶占下沉市場,而中高端品牌則面臨Model Y、小米SU7等明星車型的“內卷式”競爭。
與此同時,4月燃油車促銷幅度穩定在22%、軒逸/朗逸重回銷量TOP15、德系品牌推出全新EA888 EVO發動機、寶馬3系、奔馳C級在4月的成交量環比增長25%等等,已經說明燃油車的反擊戰已然徹底打響了。
當然,新能源市場的“剎車”并非衰退信號,而是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必經階段。當“經濟型電動車普及才能真正拉動增量”成為行業共識,如何平衡規模擴張與盈利能力的矛盾,將成為下半場競爭的關鍵。
02
價格戰降溫:從“明槍”到“暗箭”
與2023年“每三天一款車降價”的瘋狂相比,2025年4月的價格戰顯得格外克制。全月僅14款車型官宣調價,據不完全同級2024年同期多達41款。這一變化背后,是車企從“以價換量”的短期博弈,轉向“價值升級”的長期競爭邏輯。
政策托底與市場回暖共同促成了價格戰的降溫。年初以舊換新補貼提前落地,疊加地方消費券、金融貼息等組合拳,直接提振了消費信心,4月零售同比凈增22萬輛,讓車企有了“讓利但不流血”的底氣。
從乘聯會公布的數據可以得知,行業庫存結構的改善是扭轉惡性循環的關鍵。1-4月廠商與渠道庫存合計增加12萬輛,與過去五年同期平均下降37萬輛形成鮮明對比。
庫存壓力緩解后,車企紛紛轉向“隱性優惠”,比如比亞迪喊出全民智駕加配不加價、南北大眾推出“雙終身質保”權益,這些策略既維持了價格體系穩定,又強化了產品競爭力。
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價格戰看似熄火了,但火藥味已然很濃。4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同比下降3%,德系、日系份額分別流失3.4和2.7個百分點,而自主品牌以65.5%的零售份額創下新高。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向技術研發、供應鏈效率和用戶體驗等深水區轉移,這意味著“暗箭”或許比“明槍”來得更加慘烈。
03
置換潮重構消費生態
乘聯會4月市場分析還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那就是4月以舊換新申請量達到270.5萬輛,這或許見證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增換購用戶占比攀升至70%,首購群體萎縮至31%。
政策杠桿撬動了存量市場的巨量需求。中央與地方兩級補貼疊加車企置換禮包,使車輛置換成本平均降低3萬-5萬元。但更深層的驅動力來自車輛生命周期規律:2016-2018年購車高峰期的車輛正進入置換窗口,而這批消費者對智能化、電動化的接受度遠高于首購群體。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4月豪華車零售同比下降18%,但均價30萬元以上的新能源車型銷量逆勢增長24%,理想L9、蔚來ET5等高端產品成為置換首選。
置換潮的另一個贏家是自主品牌。比亞迪、奇瑞等企業在置換市場斬獲頗豐:4月自主品牌零售115萬輛中,增換購占比超75%,直接拉動其零售份額同比提升8個百分點。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合資品牌仍依賴首購市場,導致在置換浪潮中節節敗退。這場變革甚至改變了渠道生態——二手車評估、金融方案設計、跨品牌置換服務已成為4S店的核心競爭力。
當 企業不再盲目追求銷量數字,而是聚焦用戶真實需求;政策不再 粗暴 “輸血”,而是通過機制激活內生動力;消費者不再被價格綁架,而是在多元選擇中實現價值最大化。 略 顯疲態 的 4 月車 市,似乎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更健康,更可持續發展的理性繁榮。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My車轱轆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