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在理解禮的意義和變遷中,最重要的是區分“禮”和“儀”
黨建閱讀
“禮”是東亞文化的傳統,體現在重視人際往來的禮節,重視上下關系的區別,講求約束和規范,是東亞現代性中的傳統因素。這些因素不僅含有有利于現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種使東亞人民自覺妥適的文化氛圍,構成了東亞文化的精神氣質。禮的文化固然與東亞的制度傳統有關,但這種關聯不是絕對的,如日本沒有接受宗族制度,仍有明顯的重禮特色,這說明“禮”已經成為東亞文化的精神傳統。
我們今天討論儒家的“禮”文化必須在以上分疏的基礎上加以討論。按照儒家禮的思想傳統,在理解禮的意義和變遷中,最重要的是區分“禮”和“儀”,或者用另一種后來儒家常用的分疏,即強調“禮之本”和“禮之文”的分別。
儒家思想是東亞軸心文明的代表,而軸心時代的儒家思想可以說與“禮”的文明有極為密切的關系。西周的禮樂文明是儒家思想的母體,軸心時代的儒家以重視“禮”為其特色。“禮”的重要性可以《禮記》中的一段話來表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禮是道德的標準、教化的手段、是非的準則,是政治關系和人倫關系的分位體系,禮有威嚴的功能,也有親和的作用。然而,春秋時代儒家思想的先驅們,已經注意到“禮”和“儀”的區別,這在《左傳》中十分明顯。在儒家經典文化中,禮與儀有密切的關聯。《詩經》中已有“禮儀”并稱的例子,《禮記》中講禮時常常引用《詩經》中“威儀”的提法,因此禮本來是聯系著儀、與儀不可分的,禮不是獨立于儀之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的先驅逐漸意識到,要防止把禮僅僅歸結為儀,必須把禮和儀區分開來。《左傳》載: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于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于禮,不亦遠乎?”
這是說,在儀式上的揖讓進退的動作行為,能夠按照既定的禮節而行,這只是“儀”,還不是“禮”。儀只是禮的末,是禮的枝節,而不是禮的根本(本)。禮的根本必須體現為良好的政治秩序和民眾的擁護,體現在講求國家間的信用和不欺凌小國。如果這些都做不到,只是講究一些儀式上的禮節,這就不能叫作知禮。《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也討論到這個問題: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這也是說揖讓周旋的儀式、禮節,只是儀,還不是禮。禮是體現天地之道的法則,可以說禮之本是理。
孔子顯然繼承了這個思想,孔子提出“仁”,正是從禮樂文化中提升出道德的精神。禮樂并不只是祭祀與樂舞的外在形式,禮還應當是以仁為代表的道德原理。《禮記》也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說: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正,無文不行。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于義,猶耕而弗種也。
“忠信禮之本”即強調道德是禮儀的根本,根本也就是為禮必本的“義”,這個義是指禮義。“義理禮之文”,這里的“文”即形式,而這里的“義理”即是指具體的節目,猶如《禮運》所說“義者藝之分、仁之節”。這種禮和儀的區分,“禮之本”和“禮之文”的區別,成為以后儒家論禮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所以,即使是號稱反禮教英雄的吳虞也說過:“我們今天所攻擊的乃是禮教,不是禮儀。”
顯然,我們今天所要發揚的,就是指禮之本,而不是指禮之文。
【 陳來: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注: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 馬嘉均 ;初審:李雨凡、許雪靖;復審:韓培濤、程子茜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余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余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臺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并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入駐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新華網、央視頻、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以及經報送遴選評薦《求是》《中國紀檢監察》《黨建研究》《中共黨史研究》《中國黨政干部論壇》《黨委中心組學習》《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國財政》《中國出版》《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中國高校社會科學》《外交評論》等百余本中央級核心期刊已正式入選長安街讀書會干部學習核心來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長安街讀書會主編的《學思平治——名家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理論讀物,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累計固定讀者百余萬,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準,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并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復:【申請入會】【學思平治】【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干部培訓】【免費贈書】【直播】【新書報送】【期刊報送】查看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