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路遙曾在《平凡的世界》一書寫過一句話:“親戚關系常常是最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
這一句話我非常認同。
很多時候我們人到中年了,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分量。
年輕時,總覺得親戚是血脈相連的依靠,是無論何時都能伸手拉你一把的人。
可到了中年后,經歷過幾次借錢的風波,才漸漸看清——有些親情,表面是溫暖的手,背后卻藏著鋒利的刀。
而借錢這件事,在親戚之間是十分微妙的。
借了,可能收不回來;
不借,又怕傷了情分。
而那些深知“親情綁架”之道的親戚,他們往往能精準地戳中你的軟肋,讓你防不勝防。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年人在親戚借錢時最容易遇到的三種套路。
01
“救急不救窮”背后的親情綁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親戚?
他們借錢時,總是聲淚俱下,一口一個“我們是一家人”“是血濃于水”,可一旦錢到了他們手,后面他們就再也不提還錢的事了。
有時候我們開口去催,他們反而會倒打一耙:“我們都是親戚,你怎么這么計較啊?”
以前我在農村時,村口里面老人們常說:“親人之間借錢,錢沒了,親人也散了。”
那時候,我感覺這句話聽起來非常殘酷,當時也不懂其中的道理,長大了才發現那是無數人用教訓換來的真理。
給你們分享一個故事:
以前在我隔壁屋的一位梁叔,他年輕時工作非常努力,后面他也我們縣城里面買了一套老房子,原本是留給他兒子結婚用的。
后來他兒子去了深圳工作去發展,那個老房子便一直空著。
我記得后面是過了五年還是六年,隔壁屋梁叔他的侄子,談了一個女朋友非常漂亮,可他們準備結婚時,女方家里面卻要求,必須在縣城里得有房。
我記得有一天,他的侄子一家找上門來了,他的言辭非常懇切的說:“大伯,你看我們是一家人,您這房子空著也是空著,不如先借給我結婚用,等我攢夠錢了買房了后,一定還您。”
那時候梁叔心軟了,他覺得自己的這個侄子是從小就看著長大,又是親戚關系的,便答應了下來
可過去了幾年,他的侄子不僅沒搬走,每次梁叔叔上門去問,他侄子都理直氣壯地說:“您兒子又不回來住,這房子先給我們住怎么了?,等我買了房子一定會還給你的”
后來,梁叔因為身體不好生病了,需要做手術,他想把房子賣掉治病,可他侄子一家卻翻臉了他侄子說:“您這是要逼死我們嗎?哪有親戚這么絕情的!”
最終啊,親情在利益面前是脆弱如紙,后面梁叔只能走法律程序,可房子早已被住得破舊不堪,親情也徹底斷了。
作家莫言曾說:“不驚擾別人的寧靜,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就是善良。”
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可很多時候在現實中,有些人恰恰是利用了你的善良,把你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
而面對這樣的親情綁架,往往守住自己的底線,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慈悲。
02
披著“困難”外衣的貪婪算計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有一些親戚他們借錢,是專挑我們中年人的軟肋下手。
他們不會一上來就獅子大開口的跟我們說,他們而是會先編造一個“可憐”的理由——或許是孩子上學、或許是家人生病、也或許是生意周轉……讓我們不忍去拒絕他們。
可是我們一旦借了第一次,他們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變成一個無底洞。
在我的農村里面有句老話,是這樣子說的:“救重病可送錢,但救急事就等于養仇人。”
意思就是,真正的大病我們可以幫,但那些所謂的“急事”,往往他們只是一次次試探你底線的借口。
給你們分享我朋友的一個故事:
我朋友她的一位大伯,他在們在鎮上開了家小超市,生意非常不錯,日子過得也算寬裕。
可奇怪的是,他每隔幾個月就去會找親戚借錢,理由啊是五花八門的——
有時候說:“哎呀我兒子要交學費了,我現在手頭緊,能不能借我兩萬,我下個月還你?”
有時候會說:“現在我老婆生病住院了,目前醫藥費還不夠,能不能先借點給我應急?”
也有時候會說:“我現在店里面,需要進貨缺了一點資金,能不能給我周轉一下?,很快就還你。”
起初朋友家里面,和其他親戚們看他確實也是困難,都愿意幫忙。
可后面時間一長,大家都發現不對勁了——我朋友他大伯,他每次借錢后,不僅不還,反而生活過得是越來越好,甚至還換上了新車。
后來親戚們才知道啊,他根本就不是缺錢,而是習慣了“借”來的輕松。
最終,所有親戚都寒了心,個個都說下次怎么說都不會借了,后來也是親戚都沒得做了。
文學家培根曾說:“人允許陌生人的發跡,卻不能容忍身邊人的晉升。”
大家想想有沒有道理?
其實有一些親戚,他們就是見不得我們過得好,總是想著在我們身上去撈一點好處。
而我們如果去面對這樣的“哭窮式”借錢時,我們第一時間要學會去拒絕,這樣子才是對自己余生的負責。
03
攀比與嫉妒催生的“吸血式”借款
很多時候,親戚之間的攀比,有時候往往比陌生人還要可怕。
他們有些人,是一邊炫耀豪車豪宅,一邊轉頭就找你借錢;
有人見你日子過得好,便以“互助”之名索財。
這讓我想起來羅素說的一句話:“乞丐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他們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而這一種借錢,在本質上他們不是真的缺錢,而是他們的嫉妒心在作怪。
給你們分享一個故事:
我的一位遠房表姐,她是她們家族里最“風光”的人,有時候朋友圈不是經常曬名牌包,就是經常曬自己在那個高檔餐廳里面。
可奇怪的是,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找她的親戚借錢,理由總是說“有個穩賺的投資項目”。
當時,很多親戚起初只是覺得,她現在這么有錢還愿意帶大家賺錢,是好事。
可后來發現,她所謂的“投資”,其實就是拿去炒股了,最終導致全部錢血本無歸。
更讓人心寒的是,親戚問她還錢時,她不僅不還錢,反而怪親戚們“不幫襯”:“你們要是多借我點,我早就賺回來了!”
要知道當時,很多親戚都是拿出來了家底啊,后來也是親戚都沒得做,現在那一位遠房表姐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在這個故事里面,我們要知道真正的親情,從來不是靠金錢維系的。
而中年人的智慧,在于看透“面子”不如“里子”。
守住底線,親情才能長久
人到中年,親情需要清醒的界限。
作家余秋雨曾說:“中年是對青年的告別,是一個終于自立的成熟者。”
真正的親情,從不是利益的捆綁,而是互相尊重的成全。
面對借錢套路,唯有學會“淡如水”的相處,才能讓血脈不淪為枷鎖,讓余生少些悔恨。
愿我們都能在親情中保持清醒,既不辜負真心,也不被套路所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