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房曉楠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鋼鐵俠2》
5月9日,大雨后的上海,空氣中彌漫著初夏的清新,放晴的午后,位于張江的一家酒店大廳,一個人形機器人站立著,在與之合影的觀眾的指示下,不停地揮動手臂、打招呼,旁邊還有一個尺寸小一些的人形機器人繞著會場,來回踱步……
這是傅利葉十周年暨首屆具身智能生態峰會現場,揮舞雙臂的是傅利葉于2023年推出的首款雙足人形機器人GR-1,小一些的是前不久剛剛開源的Fourier N1。與此同時,一墻之隔的會場內,傅利葉創始人兼CEO顧捷正站在臺上談論著傅利葉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十年前,也是在張江,一個小小的孵化基地中,顧捷帶著幾個人、幾臺電腦,開始了一段轟轟烈烈的創業旅程,而這也正是傅利葉的起點。
故事的最開始,傅利葉聚焦康復機器人的研發,之后又陸續推出上肢康復機器人、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成為國內最早將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應用到醫療康復領域的機器人團隊。
時間來到2019年,一直藏在顧捷心中,想要做人形機器人的種子開始萌芽,傅利葉的人形機器人正式立項。2022年,傅利葉第一臺人形機器人原型機終于能夠走起來。
不同于當下具身智能領域的熱鬧,彼時整體市場環境和融資形式艱難,醫療賽道更是如此,很多投資人認為人形不過是個會走路的大玩具而已,并不看好。
回憶起那段時間,顧捷也一度迷茫、動搖。“從立項之初,我就知道這個項目會非常燒錢,真做起來,才發現這么燒錢。”他認真考慮過是不是該及時止損?
好在他們堅持下來了。
2023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傅利葉的首款雙足人形機器人GR-1正式亮相,也就此拉開了傅利葉正式成為一家通用人形機器人公司的序幕。
之后,傅利葉的人形機器人研發節奏就以大踏步的方式邁進。去年9月,發布第二款通用人形機器人GR-2;今年3月,推出開源機器人產品Fourier N1。而據虎嗅獲悉,今年年底,傅利葉將推出新一款的人形機器人產品。
如今,傅利葉迎來了十周年,而具身智能領域也發生了變化,在不斷取得新突破的大模型技術的推動下,具身智能搖身一變成為新風口。不管是學術界還是工業界,都將其視為重要研究領域,正逐步走出實驗室,擺脫“只是個會走路的大玩具”的刻板印象,走向更具體的應用場景,新老玩家都在新的市場格局下尋求落地應用新機遇。
傅利葉的選擇是繼續扎根康養場景。顧捷表示,過去十年的積累,為傅利葉踏上具身智能這條征途打下了堅實的底座,也構筑起獨特的優勢,之前所專注的康復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對于人形機器人有借鑒意義,最初就堅持雙足形態,并且在2023年成為行業中第一家量產雙足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公司。另外,傅利葉的機器人進駐3000多家醫療機構,在場景和數據上積累豐富。
據了解,目前傅利葉在全球范圍內有500人左右,顧捷在統籌管理公司大的戰略方向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產品上,每天處理完手頭上的工作后,他總是會溜達到實驗室,在那里待好久。
據內部員工告訴虎嗅,大家經常能夠看到顧捷在實驗室和研發一起探討測試的進展,或是自告奮勇給大家打下手,時間長了大家就都習慣了,“他喜歡待在那里。”
此次,在會后,虎嗅等媒體與顧捷進行了交流,他分享了關于傅利葉這十年來在機器人領域的探索經驗、以及對當下具身智能領域的行業新思考。以下為交流實錄,部分內容略有刪減:
提問:制造業被視為人形機器人的首個落地場景,相比之下,醫療康養場景有哪些獨特要求?
顧捷:不管是工業場景還是康復、養老、陪伴等場景中,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交互性和溫度,英文表述是“human”,更準確地說是以人為本。
在很多生產制造過程中,其實并不太需要與零件、工件進行大量復雜交互,而對于未來的機器人而言,它要能夠真正幫助到人類。在交互性能方面,它需要具備感知能力,從而感知環境、人類需求以及情緒,利用現在的大模型技術進行思考,最后做出相應的反饋。
提問:具體來看,醫療康養場景下人形機器人未來能承擔哪些工作?其實當前市場上已經存在康復或護理機器人,在這一前提下,如何論證人形機器人在醫療康養場景落地的必要性?
顧捷:從嚴肅的醫療場景,到未來的養老場景,再到家庭陪伴場景,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在康復和養老方面,我們現在所說的人形機器人只是一種形態。未來,在智能化的康復、養老以及陪伴環節,機器人的形態會多種多樣,但它們存在一些共性,比如交互、感知、決策,以及基于可靠硬件本體來實現各種功能的技術。
從康復角度來看,原來我們所關注的具身智能,現在所講的人形機器人,包括認知訓練、言語功能訓練以及生活功能恢復訓練等方面,都是需要與人交互的,這也是康復的核心需求。以前的康復主要以神經重復康復為目標,需要大量的訓練和互動,而未來,人形機器人會以不同的形態來滿足康復治療和互動需求。在康復之后,還有陪伴、認知訓練等功能,這些方面都是具身智能未來可以大顯身手的領域。
提問:目前來看,康養類型的人形機器人,從一個產品到拿到二類醫療器械許可證,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顧捷:從一個正常的原型機開始,基本上需要一年到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真正驗證它是相對可靠有效,并且具備一定的量產功能。接下來就是拿注冊證的問題,拿注冊證一般需要一年到兩年的時間。所以,理想的情況下,在已有相關監管系統的基礎上,平均來說,一個醫療級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從有想法到落地成為現實產品,大概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
提問:傅利葉選擇聚焦醫療康養場景,相較于同行,有哪些差異化打法?
顧捷:我們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技術方面,最早我們從力反饋技術入手(一種觸覺反饋技術),后來在外骨骼方面研發出集成度高、輸出力量大且實時響應性能好的核心零部件。
算法方面,我們構建了類似小腦的運動能力。以前機器人的運動是通過固定編程實現的,現在通過AI,利用強化學習讓機器人學會做動作,能夠根據患者或用戶的變化,相應改變輸出方式。
交互方面,我們非常了解人機交互,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數據形成迭代,讓機器人產生自適應變化。此外,我們在3000多家醫院積累了百萬級的康復案例,了解患者和用戶的共性需求,豐富的多模態交互模型能精準識別用戶需求。
提問:在你看來,人形機器人在與醫療相結合的過程中,除了康復之外,還有哪些落地場景?
顧捷:還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在整個醫療領域中,涉及到與人交互的方面(都是),比如從患者入院開始的導診環節,到夜間病房的查房陪伴。另外,還包括一些與巡邏、搬運相關,以及具備各種功能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實際上都可以為整個醫療體系提供賦能。
另外從醫院這個場景來看,相關技術和應用還可以拓展到未來的社區場景,進一步再從社區又可以延伸到養老院,甚至進入到家庭場景。所以,在人形機器人與醫療的結合方面,是存在這樣一條可以不斷深入發展的路徑,并且很多功能是具有共性的。
提問:具身智能的真正爆發包括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落地場景,另外是量產,需要上下游供應鏈的配合,在這一塊,傅利葉想怎么做?
顧捷:這個行業相對技術壁壘較高,涉及的技術領域眾多,不太可能由某一家公司獨自完成所有環節。我認為這是一個全棧技術整合的領域。
從AI能力和本體硬件能力來看,有些部分是我們自己研發,有些部分則需要與合作伙伴共建。例如在傳感部分,包括力傳感器和視覺傳感器等,我們會提出相應的標準,然后與合作伙伴共同制造出適合批量化生產的傳感器。
在大模型方面,我們會與像商湯這樣的公司合作,也會關注英偉達等公司在大模型領域的進展。我們會利用開源或地緣大模型,構建獨特的數據源,對模型進行微調,使其適應不同的場景,這需要與合作伙伴緊密配合。
中國具有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在材料、芯片等方面,產業上下游需要緊密合作,共同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提問:剛剛提到與商湯在大模型層面有合作,那傅利葉接下來會不會在大模型上有所推進?另外在選擇大模型合作伙伴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顧捷:目前來說,我們并沒有做大量GPU集群去訓練大模型的計劃和打算。因為在生態領域,每家公司都應該構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像商湯等大模型公司已經構建了一些AI基礎設施,我們會利用這些基礎設施做出一些模型,比如將其蒸餾小型化,適配到機器人上,讓機器人能夠運行這些模型,這是非常關鍵的。
而在選擇合作對象時,我們會從技術角度考慮更多一些。另外,我們也需要合作公司對場景有深入理解,如果他們對場景的理解很深刻,那么我們的合作深度也會更深。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需要五到十年對場景的深度理解,再結合大模型能力和硬件本體能力,才能提升效率。所以我們會抓住場景需求,與大模型AI公司合作,同時構建穩定可靠的本體,包括構建一些AI能力,比如理解模型的構建方式、微調模型、量化模型和部署模型等。
提問:之前外骨骼機器人主要落地在B端市場,如今隨著人形機器人的爆火,C端市場潛力浮現,比如景區會引入外骨骼機器人輔助登山等,你認為C端是外骨骼機器人重要的發展趨勢所在嗎?傅利葉是否有相關的C端布局計劃?
顧捷:我認為無論是B端還是C端,機器人技術都在高速發展。傅利葉在B端具有很強的優勢,會持續聚焦這一領域并將其打磨到最好。對于C端,我們也非常感興趣,會與一些合作伙伴密切關注C端形態的變化。但目前,我們沒有直接面向C端的產品計劃。
不過也要相信,技術的發展使得未來有很多想象空間。如果能夠將機器人變得小巧化,使其適合個人使用,那么機器人的生態會更加龐大,產業鏈也會更加完整。只要技術和場景能夠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能夠幫助人、賦能人,傅利葉都會不遺余力地推動其發展,不會僅僅局限于B端或C端。
提問:目前傅利葉主要業務是康復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各自占比如何?接下來在后者的投入策略是什么?
顧捷:實際上,我們這兩塊業務并不是割裂的,不能簡單地分為康復板塊和人形板塊,而是基于以人為本的具身智能這一賽道。
那在不同形態的機器人占比方面,未來會發生變化,并且會有各種不同形態的機器人立項研發。比如以前大家看到的可能是穿戴型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是穿在人的身上。此外,我們還有一些類似手臂的機器人,以輔助患者進行訓練。那人形機器人是一個很好的交互場景,它可以與患者進行很多有價值的交互,比如陪著患者做康復運動訓練等。我們不會單純地按照人形和非人形來分類,而是根據產品的實際價值和效率來定義其形態和功能。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36350.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