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5月11日,惠州舉辦百對新人宋制集體婚禮,古為今用,倡導新人們不為鋪陳十里紅妝,不慕浮華千金聘禮,只為以山水為媒、以法典為鑒,共倡“重登記、強責任、崇節儉、尚文明”的婚俗新風。
迎接新娘
百對新人共同在《婚俗改革倡議書》上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承諾將共同踐行“堅持文明婚俗,反對高價彩禮。抵制奢靡之風,拒絕鋪張浪費。傳承優秀傳統,倡導婚俗改革”的婚俗新風尚。
百對佳偶聚鵝城,東江之畔牽姻緣
東江之畔,微風輕拂,恰似新人眉眼間的情意纏綿;高榜山下,鷺影成雙,正應了“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宋韻詩篇。當日上午,活動以《舞獅表演》拉開序幕,百對佳偶齊聚嶺南名郡,以千年府城為媒、萬里鵬程為證,共赴這場傳承華夏禮樂、輝映南粵風華的盛世婚典。現場氣氛熱烈,親友團、觀瞻市民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這一盛大而浪漫的場景,穿越千年,重回宋朝。
婚典現場
新娘入場標志著婚典正式開始,百位新娘執扇遮面,恰似云隱青山月籠紗;隨后是新郎迎親,但見麒麟踏云至,原是鵝城少年郎。該場集體婚禮嚴格按照宋制進行,又融入了現代婚禮元素,傳席接袋、合婚升福,誦讀誓言、行證婚禮,而后是解纓禮、合巹禮、執手禮,最后禮成。
葫蘆傳情
記者在現場看到,行合巹禮時,一對對新人各執半個盛有米酒的葫蘆,寓意著“葫蘆本一圓,分之巹兩片,雖知瓤中苦,配得米酒甜。”在主持人口令下,一對對新人們經過“一飲、交杯、再飲”后,將二巹合一,寓意“夫婦同甘共苦,永不分離,福祿成所愿,姻緣一線牽。”將宋制婚禮的浪漫表現得淋漓盡致。
每對新人結緣,都有一個浪漫故事
這場簡約而不失隆重的集體婚禮,匯集了惠州各縣(區)共一百對新人代表,每對新人結緣的背后,都有一個浪漫的故事。
跨國之戀
葉先生留學加拿大,迎娶了位外國新娘。他說,去年底,他帶妻子來到惠州,就喜歡上了這座城。參加這樣盛大的中國古典婚禮,讓妻子切實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古典婚禮的浪漫。
新人和親友團合影留念
李先生和張小姐一位是梅州人一位是遼寧人,二人在惠州工作并結緣。他們對中國古典婚禮很感興趣,惠州市民政局舉辦的這次活動,圓了他們的一個心愿,感覺既莊重又浪漫,很有意義。尤其5月11日又逢母親節,雙方的父母親友,十幾人過來見證,非常激動。
婚典現場
劉小姐是龍門縣的一位教育工作者,他丈夫是一位現役軍人,二人通過單位聯誼活動,相識相愛并走到了一起。她報名參加本次婚禮盛典,是因為自己很喜歡古裝,感覺這樣的集體婚禮很有紀念意義。為此,還特意邀請在廣州工作的姐姐,過來現場見證。
全面推進婚姻登記服務便民化,創新舉措提升群眾滿意度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惠州市民政局、惠州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惠州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承辦,旨在傳遞文明、文化、公益三位一體的社會價值。
踐行婚俗新風
近年來,惠州市全面推進婚姻登記服務便民化,通過多項創新舉措提升群眾滿意度。
歷史檔案全電子化,實現了"全國通辦"數據共享。全市7個婚姻登記處完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檔案的電子化,實現婚姻登記“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群眾期盼。從2021年6月起,在全市范圍內實施內地居民婚姻登記跨省通辦、全城通辦,共辦理異地婚姻登記39132對。2024年辦理1.3萬對,占比26.5%。
提高群眾滿意度
預約服務精準化,破解群眾排隊難題。通過動態調節日常、特殊日期和周末預約號源,構建靈活高效的網上預約制度,登記效率提升30%以上,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突出人性化,在特殊節日及每周六安排正常上班。為了方便市民辦理婚姻登記,在5月1日、5月20日、10月1日、中秋節等群眾喜歡的特殊日子以及每周六,惠州市各縣區婚姻登記處均有上班服務群眾。2025年5月1日,全市共辦理婚姻登記170對。
婚姻輔導專業化,積極構建家庭和諧生態。全市設立7個婚姻家庭輔導室,配備專業團隊開展婚前輔導、婚內調解、法律咨詢等服務,2024年成功調和4008對離婚夫妻,并通過制作教育視頻、舉辦專題講座等創新形式傳播現代婚俗文化。
采寫/攝影 南都記者 郭秋成 田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