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易佳 張婷鴿】編者的話:2025年是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中拉論壇)正式運行十周年,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將于5月13日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會議開幕式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年來,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拉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果,中拉關系進入平等、互利、創新、開放、惠民的新時代。為增進中拉之間相互了解,夯實促進中拉人文交流、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環球時報研究院聯合拉丁美洲社會科學理事會(CLACSO)和中拉教科文中心在中拉兩地開展“中拉互視民意調查”。第一部分“中國人看拉美”于4月11日至22日針對中國18-69歲普通民眾開展。調查以會員邀約在線問卷填答的方式進行,覆蓋中國大陸七大區域16座城市,共回收有效樣本2099份。調查結果根據2025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網民性別與年齡結構進行加權。調查發現,九成多受訪者肯定和諧友好的中拉關系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并期待中拉關系保持現狀或變得更加友好,美國的施壓和挑撥被認為是中拉關系的最大障礙,中拉合作互利共贏獲高度認可。
中國人對拉美的認知更全面了
本問卷對“拉美”地理范圍進行了基本解釋:“拉美”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簡稱,指西半球除美國和加拿大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在未提示的情況下,調查列舉了9個拉美國家及3個非拉美國家干擾項,讓受訪者選出其所認為的拉美國家。數據顯示,97%的中國受訪者能準確選中至少一個拉美國家。巴西和墨西哥的知曉率最高,均為63%;阿根廷和智利的知曉率也過半,分別為57%和55%。
調查還邀請受訪者自主填答其對拉美的首要印象,環球時報研究院對填答結果進行關鍵詞詞頻統計后發現,足球出現的頻次最高,此外,熱情、桑巴、熱帶雨林、美食、文化、咖啡等代表性事物也被較多提及。一位1999年出生的北京受訪者在問卷中寫下了兩部著名的拉美文學作品——《百年孤獨》和《霍亂時期的愛情》,一位成都的“70后”公務員對拉美的印象是“熱情如火,神秘莫測,活力爆棚,音樂的世界”,一位“70后”西安受訪者寫下了“幸福感、和平”,一位深圳的“90后”受訪者提到“瑪雅文明”,一位上海“80后”受訪者想到了“深海藏寶、多金屬礦”。
提到拉美人的特點,“熱情奔放”給中國民眾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選擇比例為55%,“樂觀向上”(43%)、“富有創造力”(39%)也給中國人留下較深印象。此外,在部分中國人眼中,自律勤奮、有始有終、注重當下、家庭觀念強等也是拉美人的特點。對于拉美民眾的幸福指數,53%的受訪者認為較高或非常高,37%認為中等,兩者合計達九成(91%)。
對于拉美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近九成(89%)受訪者認為其處在中等或以上的水平,其中約一半認為“較高”或“非常高”,四成認為“中等”。拉美的“資源豐富”“熱情開放”“自然景觀”被受訪者認為是其發展的前三大機遇,選擇比例均在一半左右,還有三成多選擇了“市場廣闊”和“和平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和20年前我們第一次開展的‘中國人眼中的拉丁美洲’調查結果相比,這次的結果表明中國人對拉美的認知更加全面了。足球最容易被提及,這一點沒有發生變化。有變化的是,熱情、奔放、樂觀等關鍵詞被更多提及,這表明隨著中拉關系的密切和中拉人文交往的頻繁,中國人對拉美的認知已經從物質層面上升到對拉美人內在精神的了解。”
“中國為拉美提供了不以政治條件或意識形態親疏為基礎的關系選擇”
近年來,從拉美進口的車厘子、牛肉、紅酒等商品不斷出現在中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調查顯示,87%的受訪者使用或購買過來自拉美的商品,其中車厘子的使用/購買率最高,為46%;其次是牛肉、咖啡和牛油果,均超過30%;紅酒也接近三成(29%);蝦、朗姆酒、龍舌蘭和雪茄均在兩成左右。
調查數據顯示,中拉合作的互利共贏性質獲得中國公眾的高度認同。當被問及“中拉合作對哪一方更有利”時,83%的受訪者都選擇了“互利共贏”。絕大多數受訪者(91%)認可拉美國家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參與者、奉獻者或受益者角色。
拉丁美洲社會科學理事會(CLACSO)“中國與世界權力版圖”工作組協調員加布里埃爾·梅里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在拉美地區的公路、鐵路、港口、水壩、能源等基礎設施投資總體上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比如秘魯的錢凱港和阿根廷的鐵路投資。未來,拉中在技術開發方面也有很好的合作前景。另一位CLACSO“中國與世界權力版圖”工作組協調員洛德斯·雷蓋羅對記者表示,中國為拉美提供了不以政治條件或意識形態親疏為基礎的關系選擇,中國被該地區視為不會強加政治或經濟模式的重要發展伙伴。
此次問卷調查開展期間,正值美國政府對全球加征所謂“對等關稅”。當被問及美國這一行為對中拉貿易的影響時,近半(48%)受訪者認為這將破壞全球貿易秩序,給中拉貿易帶來負面影響;15%的人認為影響尚不確定,拉美或被迫在美中之間選邊站;24%的受訪者認為有助于擴大中拉之間的貿易;剩余一成多認為沒有影響或未明確作答。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所長孫巖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一方面,美國的單邊關稅政策擾亂了原有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使中拉合作面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美國此舉也讓拉美國家逐步意識到,美國在拉美“去中國化”的同時并不能填補中國給拉美國家帶來的發展機遇,也不可能像中國一樣把拉美作為平等的合作伙伴。雷蓋羅則對記者表示,在當前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背景下,中國與拉美地區都將面臨尋找新市場的挑戰,并需重建全球供應鏈,實現進口來源多元化。從理論上講,這種局勢有利于拉中之間更廣泛的貿易往來,并可能促成更多雙邊協議的簽訂。
調查還發現,當問及中拉發展友好關系所面臨的最主要障礙時,“美國的施壓和挑撥”被選擇率位列第一,選擇比例為41%,遠高于其他因素。一半以上(5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在中拉合作中扮演著麻煩制造者的角色。
九成多受訪者肯定和諧友好的中拉關系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對于當前的中拉關系,76%的受訪者認為整體“較友好”或“非常友好”,21%認為“不好不壞”。96%的人認為,對中國而言,拉美國家更多是正常關系國家、友好國家或戰略合作伙伴。95%的受訪者肯定了和諧友好的中拉關系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性。62%的受訪者期待中拉關系變得更加友好,33%期待保持現狀,兩者合計為95%。
對于中拉未來需加強合作的領域,排在前列的依次為“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可再生能源開發”“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王友明表示,拉美國家注重環保,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相關產業鏈上具有優勢。“數字一帶一路”“綠色一帶一路”等合作概念的產生都與拉美國家有很深的聯系,因此,中拉在綠色發展領域有很好的合作意愿、實際行動和前景。
調查數據顯示,97%的中國受訪者對拉丁美洲的歷史、文化、科技、體育等多方面有較高興趣。相較而言,“歷史和古代文明”“文學藝術”的吸引力最大,選擇比例分別為53%和44%。有三成多受訪者對拉美的科學技術、體育、經濟感興趣,也有三成多受訪者希望通過關注拉美影視作品、參與音樂舞蹈美食等文化交流活動、閱讀拉美的文學作品進一步了解拉美。
如果有機會,中國公眾最想去哪些拉美國家呢?數據顯示,巴西為首要目的地,選擇比例為48%,其次是阿根廷(35%)、智利(33%)、墨西哥(31%);選擇古巴、哥倫比亞、巴拿馬的受訪者均在兩成左右。“旅游”和“社交媒體和其他媒體”是中國公眾希望更多了解拉美的兩大主要方式,選擇比例分別為51%、48%。此外,對于拉美人到訪中國,九成多受訪者表達歡迎。
郭存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拉美有近60所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學習中文的人數大幅攀升;在中國,開設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高等院校分別超過100所和50所。與此同時,中國企業走進拉美帶動了地方層面的交流,讓民心相通的基礎更加穩固。中拉因彼此需要而合作,人民因渴望了解而走近,這是中拉民間交流的基礎和動力。”
近六成受訪者認為未來拉美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將上升
近年來,全球南方國家整體影響力顯著提升,作為全球南方陣營重要成員的拉美,其在國際事務中的戰略地位與受關注度也同步增強。近六成(57%)受訪者認為未來拉美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將上升,35%認為將基本不變。
被問及中拉共同特征,97%的受訪者肯定了中拉具有共同特征。其中,“支持和平和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具有悠久燦爛的文明文化”“重視綠色發展和環保”三項的認同率均接近或超過一半,選擇比例依次為52%、52%和49%。還有46%的人認為中拉都“支持多邊主義和聯合國”,“同為全球南方國家”“都有反帝反殖歷史”也獲得較高認同。
雷蓋羅表示:“拉美將自己視為全球南方的一部分,這在區域內部似乎是默契的共識。隨著多極化世界的到來,我相信全球南方在國際政治議程中的聲音和訴求將得到強化。拉美與中國將積極參與構建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