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注意到最近的行情?
很多原本30多萬起步的豪華車,現在裸車干到20萬出頭了,終端再加點優惠,連20萬都保不住…
按理說,這種價格,放在以前早就該搶瘋了。
可現實卻是:4S店生意慘淡、展車積灰、價格越降越沒人買。
這事擱幾年前,打死我都不信:
一個“豪車”,價格跳水了,居然還賣不動?
但現在,不少二線豪華品牌,真就正在經歷這種“沒聲響的崩盤”。
拿凱迪拉克來說,如果你還停留在“它是bba平替”的印象里——
那真的得“重新看看”,它這幾年的表現了。
譬如2021年那會,它還靠著23.3萬輛的年銷量,創下歷史新高,風光一時無兩;
2022年跌到21.5萬輛,2023年繼續滑落到18.3萬輛,直接退回了2017年的水平線。
到了2024年,更慘!
根據部分零售數據口徑,全年銷量只剩下11.38萬輛,連12萬輛都勉強撐不住,同比暴跌近38%。
你可能以為,是它太“高冷”、不肯降價?
那真不是。
拿CT5來說,目前的終端報價已經干到了18.59萬元,相當于指導價直接打了6.2折;
XT5更夸張,原價39.99萬元的車型,現在23.5萬元就能開走——16.4萬的優惠力度,骨頭都快砍斷了。
可你看銷量呢?非但沒起色,反而是越降越沒人買、越卷越沒人看。
林肯的日子,更是慘到難以想象。
2024年全年在華銷量只有5.67萬輛,同比下滑21.7%——
算下來,一個月不到5000輛,還不如寶馬3系一款車的月均銷量。
你沒看錯,是整個“林肯品牌”加一起,還不如寶馬的“中端入門車型”。
也正因為銷量太差,林肯干脆拉下臉來,打起了“清倉式”的價格戰:
什么林肯Z、冒險家,限時一口價18.88萬元起,活動時間干脆明碼標價,搞得跟電商秒殺似的。
這價格,放在兩年前,可能連高配邁騰都買不到。
現在十幾萬能提走一臺美系“豪華車”,聽上去是不是很香?
可現實是:依然沒用!
3月正是促銷期間,林肯的銷量也就剛剛突破3000臺,甚至不如一些自主中端品牌的“一個車型”。
這還只是“還撐著”的品牌。
再往下看,捷豹、英菲尼迪,那就不是下滑的問題,而是直接邊緣化、生死未卜。
捷豹一個月銷量不到1000輛;英菲尼迪更慘,今年3月份全國才賣出100多臺——
比某些新能源小廠的“概念車展示交付”還冷清。
這不是跌了,是跌沒了。
說得直接點,照這個節奏,留著品牌都算“虧良心的慈善事業”了。
因為銷量撐不住,4S店養不活,產線壓不滿,繼續運營=持續虧錢——
而且是大虧、長期虧、看不到頭的虧。
除此之外,像沃爾沃、雷克薩斯這類“看起來還行”的品牌——
雖然沒直接掉下神壇,但也是“穩得很艱難”。
說白了,別說像過去那樣“加價賣車”了——
現在就算是官降幾萬、終端優惠堆到頂,也只能勉強維持住銷量不崩。
拿沃爾沃來說,2024年第四季度,它還能勉強做到月銷1.2萬輛左右;
可到了2025年一季度,銷量立馬“塌了一截”——
2月、3月連續兩個月都沒破1萬輛,部分經銷商也開始變著法子“清庫存”了。
要說它們曾經那么風光,為什么現在會變成這樣?
有人認為是新能源車的沖擊太猛,有人覺得是bba 的降價太狠…
它們夾在其中,就變成了“最凄慘的對象”!
但在我看來,這還不是最根本的。
真正的關鍵在于——所謂的“二線豪華”,根本沒有真正立住“豪華”這塊牌子。
說到底,它們撐起來的,不是品牌底蘊,而是價格“巧了”、宣傳“對了”、時代“趕上了”。
簡單來說就是,消費者并不認可這種豪華,當有更好的替代對象時,立刻就不買單了。
這也是為什么問界、理想、小米這些品牌,能異軍突起的原因。
你說它們有品牌光環嗎?有底蘊嗎?有背景嗎?都沒有!
只是產品力強一些而已。
但就是靠著這“強一些”,結果吃掉了二線豪華的大部分市場。
反觀 bba,受到這樣的沖擊,銷量大幅度下降了嗎?
從2024年的銷量來看,三家的總體銷量仍然高達207.78萬,并沒太大的影響。
總的來看就是:
二線豪華的“崩盤”,不是偶然,也不是單純的價格戰輸給了新能源——
而是一個時代結構變化下的必然結果。
那些曾經靠著“偽豪華標簽”和“性價比錯位”紅了一陣的品牌,正在被消費者用腳投票、一點點淘汰。
說到底,“價格跳水都沒人買”,不是因為車本身不香。
而是這塊“牌子”,在人們心里,早就不值那個價了,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