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中美經貿高層會談的聯合聲明將如期發布。這場在日內瓦舉行的會談,被雙方稱為“坦誠、深入且具建設性”,并宣稱取得“實質性進展”。然而,在一片“共識”的歡呼聲中,這場博弈的復雜性與未來的挑戰,或許更值得深思。
共識背后的“實質性進展”是什么?
根據中方發布會信息,此次會談的核心成果有三:
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雙方明確牽頭人,未來將就關稅、技術限制、市場準入等關鍵議題展開定期磋商。
敲定聯合聲明細節:聲明內容雖未完全公開,但據透露可能涉及部分關稅減免承諾和供應鏈合作框架。
釋放緩和信號:雙方強調“管控分歧”,避免經貿摩擦升級為全面對抗。
這些成果看似為中美經貿關系按下“暫停鍵”,但若回顧歷史,美國對華“邊打邊談”的策略從未改變。例如,2024年沙利文訪華時,美方一面達成四項共識,一面仍堅持對臺軍售和技術封鎖。此次會談是否真能打破僵局,仍需打一個問號。
“共識”的含金量:誠意還是緩兵之計?
盡管聯合聲明即將落地,但中美博弈的底層邏輯并未改變。
- 美方的“兩張面孔”:美國近年來在芯片禁令、新能源產業制裁、臺海問題上的動作,暴露其“遏制中國”的戰略本質。即便在會談中,美方代表仍強調“不會停止對華競爭”。所謂的“共識”,更像是為國內經濟壓力爭取緩沖期。
- 中方的底線與韌性:中方始終強調“核心利益不容妥協”,尤其在科技自主權與臺灣問題上立場堅定。此次同意建立磋商機制,既展現了靈活性,也暗含“以談促變”的博弈智慧。
換言之,這場共識更像是一場“戰術性停火”,而非“戰略性和解”。
聯合聲明的三大隱憂
1. 執行力的考驗:過去中美也曾達成階段性協議,但美方屢次出爾反爾。例如,特朗普時代的貿易戰協議最終淪為“一紙空文”。此次機制能否落地,取決于美國是否愿意放棄“長臂管轄”霸權思維。
2. 技術脫鉤的陰影:即便部分關稅取消,美國對華半導體、AI等領域的封鎖恐難松動。若科技戰持續,所謂“供應鏈合作”或將流于形式。
3. 地緣政治的干擾:臺灣問題、南海局勢等隨時可能成為美方籌碼,沖擊經貿成果。沙利文此前訪華時便曾公然炒作“維護臺海穩定”,實則繼續武裝臺灣。
中國的底氣: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布局”
面對美國的反復,中方顯然做了更充分的準備:
- 多邊合作突圍:RCEP深化、金磚擴員、“一帶一路”項目提質,中國正構建“去美國化”的貿易網絡,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
- 科技自立提速:國產芯片量產、大飛機商業化、新能源技術領先,中國產業鏈的韌性成為談判桌上最強籌碼。
- 外交定力升級:此次會談中,中方既展現合作意愿,又明確劃出紅線。王毅曾警告美方“不應給中國套上國強必霸的模板”,此番態度在聯合聲明中亦有體現。
結語:共識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
5月12日的聯合聲明,或許能為中美經貿注入短暫“穩定劑”,但兩國結構性矛盾難以靠一紙文件化解。未來的關鍵在于:美國能否真正接受“平等互利”,而非“霸權優先”?中國又能否在開放與自主之間找到更優解?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這場博弈的啟示或許是:大國競爭從未遠離,唯有自身強大,方能在風浪中站穩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