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俄羅斯特派記者 樊 巍 劉 欣 劉博洋
“中俄年輕人都應捍衛歷史真相”
今年是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軍民以傷亡3500萬人的巨大犧牲,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于這段發生在亞洲戰場的反法西斯戰爭歷史,俄羅斯的青年群體了解多少?中國文化在俄羅斯年輕一代有怎樣的影響力?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
“我了解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最悲慘的一頁,已成為軍事沖突中不人道和殘酷的象征。”孔院學生達利亞對于侵華日軍犯下的南京大屠殺罪行有過深入的了解,能夠清楚地列出相關史實:“日軍入侵南京后用槍和刺刀對手無寸鐵的平民實施屠殺。據統計,6周內有約30萬人死亡。”
除了達利亞,20余位受訪的孔院學生中,大部分都表示自己聽說過“南京大屠殺”,也知道日軍犯下的累累罪行,學生法蒂瑪將南京大屠殺慘案稱作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另一名學生波琳娜則表示,中國在二戰中付出了巨大犧牲,這些應該被全世界記住。“像南京大屠殺這樣的罪行,有當時外國人的日記等證據可以進行佐證”。
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外,一些俄羅斯青年通過書籍和電影等形式了解到這段歷史,孔院學生亞歷珊德拉介紹稱,紀錄片《二十二》讓她了解到中國經歷了14年的抗日戰爭。她還在莫斯科博物館看到了中國3500萬的傷亡人數。孔院學生唐娜佩則是通過電影《金陵十三釵》了解到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還有不止一位學生告訴記者,華裔作家張純如創作的《南京大屠殺》,是他們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的入門讀物。
除了南京大屠殺之外,學生加琳娜表示自己還知道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曾在中國哈爾濱附近進行人體實驗,造成很多中國人死亡。學生娜塔莉婭則表示自己知道日本的“慰安婦”問題等事件。
近年來,一些歪曲二戰歷史真相、否定二戰勝利成果、抹黑中蘇歷史功績的聲音借由互聯網等手段,試圖影響俄羅斯年輕人。對此,許多俄羅斯青年都表示,自己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并當即對錯誤的言論進行反駁。“這些聲音通常否認中國和俄羅斯在二戰中的貢獻。聽到這些聲音時,我感到憂慮。”學生安德烈認為,歷史是國家和民族的根基,正確的歷史認知對年輕人非常重要。年輕人應該積極傳播真實的歷史,讓那些為和平而奮斗的先輩們的精神被銘記和傳承。還有學生選擇擺事實講道理。馬戈梅德稱:“有時在網絡上看到這種言論,在感到生氣的同時,我會用歷史事實來反駁,比如展示老兵的照片或戰役數據。”
“平時上網我偶爾會看到一些歪曲中俄在二戰中犧牲、否認中俄貢獻的聲音,比如有人說美國贏得了二戰,或者只強調歐洲的損失,這讓我感到困惑,甚至有些被冒犯。”孔院學生娜思佳認為,這些人可能并沒有真正了解歷史。每當看到這樣的言論,她就更想要深入學習真實的歷史,同時也會主動向身邊的人講述真實的故事。
“我們有責任讓更多人知道歷史真相。可以通過帶孩子去博物館,一起看戰爭電影、閱讀軍事作品等方式讓戰爭的記憶一直延續下去。中俄年輕人都應該為捍衛歷史真相而努力。”學生瑪麗亞稱。
《長津湖》《哪吒》有不少“俄粉”
位于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的孔子學院,是俄羅斯青年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許多俄羅斯青年通過這里了解中國,走近中國。《環球時報》記者在與孔院學生們交談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中國文化在俄羅斯年輕一代心中的影響力。
“在孔院學習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里面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中國文化最獨特之處在于,那種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性和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讓人著迷。”在和《環球時報》記者講述自己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時,俄羅斯青年瑪麗亞滔滔不絕。她對中國書法和茶文化十分感興趣,“揮毫潑墨間漢字仿佛有了生命;在品茗中能感受到一種寧靜與平和”。
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瑪麗亞也被中國的流行文化所吸引。“中國流行音樂在俄羅斯很受歡迎,我就很喜歡周杰倫的歌。”瑪麗亞認為,周杰倫的歌把中國風元素和流行旋律結合得特別好,歌詞也充滿詩意。瑪麗亞還表示,中國影視劇在俄羅斯有不少忠實粉絲。例如,電影《長津湖》重現了戰爭的殘酷和戰士的英勇,《長安三萬里》和《哪吒》里的精美畫面和精彩劇情,都讓她十分入迷。“通過劇集能了解到中國不同的生活場景和文化風情”。
與瑪麗亞有著同樣“入圈”經歷的還有亞歷珊德拉和唐娜佩,在被中國傳統文化吸引后,她們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除了喜歡周杰倫的音樂外,亞歷珊德拉最近還“挖掘”出了一個名叫“五條人”的中國樂隊,在她看來,這個樂隊用中國方言唱歌的形式十分有趣。唐娜佩則鐘愛王家衛和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還有王菲和肖戰的音樂。
記者發現,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軟件已成為俄羅斯青年了解中國文化、接近中國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窗口。一些俄羅斯青年在TikTok看熊貓直播,在嗶哩嗶哩和優酷平臺追劇、學歷史,在微信公眾號看文章,在小紅書看筆記,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例如《消失的她》《原神》等影視作品和游戲,在中國青年群體中流行之后也在一些俄羅斯青年群體中流行。
青年交流被認為是中俄人文領域合作的亮點,“去中國看看”近年來成為俄羅斯青年的新風尚。記者了解到,許多孔院學生在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后都有了去中國留學的計劃。在被問到最想去的中國城市時,大部分學生的答案除了北京和上海外,還出現了西安等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城。
而關于為何俄羅斯青年熱衷于去中國留學,許多學生認為,良好的中俄關系是主要原因,并且放眼未來,中俄關系還會進一步深化。瑪麗亞表示,希望中俄在文化領域能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比如互辦展覽、舉行文藝演出,讓彼此能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的文化魅力。同時,也特別希望兩國年輕人能有更多交流機會。大家可以一起學習語言,分享各自的生活和文化,在交流中增進友誼。“我相信,年輕人之間的友好互動,能為中俄關系注入更多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