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狐友跟狐妹一樣,打個車都能社死。
站在車外,一臉懵逼地盯著車門:這門是按的?拉的?碰一下會不會報警?
司機在車里急得不行:“往里伸!再按!用力按!往上一摳!”
尤其是現在的電車,一個門把手能整出 N 種交互方式。
有網友吐槽:買車回家,前一天研究半天,第二天直接被它夾了一次,真·反人類設計。
有時候真的覺得,這些隱藏式車門把手就光想著怎么裝得更高端、科技感爆棚,全是花里胡哨的“視覺系”,沒一個是真正為用戶考慮的。
好在最近,工信部終于出手了!工信部發布公告,公開征求《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的意見,重點就盯上了隱藏式車門把手這一“科技累贅”。
不光要明確電動車門外把手會不會夾手,還要搞清楚這種隱藏式設計在應急情況下怎么開,有沒有清晰標志,強度靠不靠譜,甚至連動態試驗都要安排上。
一句話總結就是:“未來門把手不能再只圖花哨,安全、實用必須擺第一。”
5 月 9 日,話題#工信部發文整頓隱藏式車門把手#沖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狐妹也發現,原來大家早就對這些車門把手“心生怨念”了。
看評論,才發現許多人都有過和狐妹就有一樣的經歷:打車時常常因找不到門把手而感到尷尬,不同車型的車門開啟方式也各不相同,實在不方便。
這不禁讓人想起,1952 年奔馳 300SL 首次將門把手裝上車門時,曾震驚整個汽車界,這種金屬條一度成為豪車的象征。
誰能想到, 72 年后,這項設計竟成了 10 萬級電動車的標配?
特斯拉 Model S 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車門把手的設計格局。
這種隱藏式車門把手設計,國內新能源車品牌也紛紛跟進:蔚來 ES8 的門把手可以感應觸碰,小鵬 P7 的把手像呼吸一樣閃爍,理想 L9 甚至將門把手做成自動彈出回縮。
一時間,隱藏式車門把手成了新能源車的標配,缺少這個設計似乎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有科技感”。
最初,隱藏式車門把手是為了讓車身更流線,降低風阻、提升續航,尤其是電動汽車。加上外觀簡潔、極簡風十足,很多人覺得車看起來更有未來感,更酷炫。
但隨著汽車設計的逐步成熟和三電技術(電池、電機、電控)不斷提升,隱藏式車門把手的初衷逐漸變得雞肋。
實測數據顯示,它對燃油車百公里油耗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電動汽車的續航提升也僅為 5-10 公里,用戶幾乎察覺不到。
更糟的是,隱藏式車門把手的實用性差得讓人抓狂。
剛接觸這類車時,你一開始完全摸不清門把手該怎么操作。特斯拉要先按后拉,豐田則是內翻式設計,開門方式這么多,搞得你一頭霧水。
萬一遇到緊急情況,打不開門就更危險了,想逃生還得慌亂地摸個半天,這種情況真讓人頭大。
問題還不止這些,電動門把手的電力問題也讓人頭疼。一旦發生碰撞、起火,或者是遇到極端天氣,電池一旦斷電,門把手就完全癱瘓,車主和乘客很可能被困在車里,救援也會因此被耽擱。
數據顯示,每年大約 12% 的新能源汽車救援延誤與門把手設計缺陷相關,這一比例自 2020 年起增加了 8%。
更讓人揪心的是,隱藏式車門把手的破拆時間是傳統車門的 2.75 倍,這意味著發生意外時,救援會更困難,等待救援的時間越久,生還幾率就越低。
近年來,隱藏式車門把手在交通碰撞事故中頻頻出現無法打開的情況。
這兩年多起高速碰撞后起火事故中,隱藏式車門把手的安全隱患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
雖然現有車內應急拉手,但由于各家設計的位置和形態不同,加上缺乏宣傳普及,在緊急情況下,車內人員與車外救援人員并不一定能找到應急拉手,這使得救援更加復雜。
其實在新規出臺之前,很多車企就已經開始重新審視門把手的設計了。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就多次公開表達對隱藏式車門把手的不滿。他認為這類設計“弊大于利”,不僅重量大、噪音大,還過度依賴電力。一旦碰撞或者斷電,車門就可能打不開,嚴重影響逃生。
他還直言:“為了那點幾乎可以忽略的風阻優化,犧牲安全,真不值。”所以長城現在的做法是,能不用隱藏式就盡量不用。
小鵬汽車這邊,董事長何小鵬在今年兩會期間也承認目前的門把手設計還有不少問題。他透露團隊正在開發一種更適用于極端情況的門把手,比如低溫冰凍、電路故障這些場景,重點提升可靠性。
而其他一些車企則選擇在現有設計基礎上進行改進,力求在安全和美學之間找到平衡。
例如,沃爾沃 EX90 就做了“雙模設計”,如果電子系統出現故障,駕駛員可以通過撥動隱藏的機械撥桿在 1 秒內開門,既保留了極簡風格,又保證了安全性。
像問界 M8,也使用了半隱藏式車門把手,既能電動開門,又有傳統機械開關,科技感和實用性兼顧。
另外,一些平價車型,比如五菱星光 S、寶駿云朵,則干脆放棄隱藏式設計,選擇“皮實耐用”的路線。
這類設計不僅無需電力支持,維修成本低,還特別適合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算是務實派用戶的首選。
工信部對隱藏式車門把手的整頓,實際上是在糾正新能源車“重形式輕安全”的設計趨勢,提醒車企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時,不該忽視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專家預測,新規一實施,隱藏式車門把手的市場滲透率可能從 38% 降到 25%。但這次整頓并不是要完全淘汰隱藏式設計,而是要強調,在創新時安全必須放在首位。
經過這十年的發展,汽車行業也明白了一個重要道理:安全永遠比炫酷更重要。當門把手從“炫技符號”變回“生命通道”,這不僅是進步,也是對每個人生命的尊重。
畢竟,車是為了服務人類,而不是為了在參數表上贏得更多分數。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極果網、中國應急管理及其他網絡截圖
編輯:不吃麥芽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