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一攬子金融政策支持穩市場穩預期”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明確了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擴容政策。
之后,兩天內,三家AIC閃亮出場——
5月7日,興業銀行獲批籌建興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5月8日,招商銀行宣布全資發起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同日,中信銀行宣布,申請設立全資子公司信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暫定名)。
AIC時代來了
此前的3月5日,金融監管總局已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的通知》,將AIC的股權投資范圍擴大至全國18個試點城市的所在省份,并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起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
同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李云澤表示:“今年我們計劃進一步擴大試點區域,并允許更多金融機構參與進來。”
5月7日,李云澤的確認,宣告了3月政策的落地:
“近期金融監管總局將發起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的主體擴展至符合條件的全國性商業銀行。”
在此之前,只有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系AIC——
工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
農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
中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
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
交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
擴展至“全國性商業銀行”,即除包括中國郵儲銀行外,將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納入擴展范圍——
招商銀行、
中信銀行、
中國光大銀行、
華夏銀行、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廣發銀行、
平安銀行、
興業銀行、
民生銀行、
浙商銀行、
渤海銀行、
恒豐銀行。
興業銀行、招商銀行與中信銀行在政策綠燈亮起之后,迅速在12家股份制銀行里率先搶灘。
可以想見,若一切順利,下一步將是AIC股權投資范圍,從18個城市所在省份擴至全國。一個屬于AIC的時代來了。
AIC“降維”沖擊AMC
AIC的出現,始于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國發〔2016〕54號),明確支持市場化債轉股,推動設立金融AIC。
國務院《意見》的背景,是銀行不良貸款壓力上升,傳統AMC(資產管理公司)難以覆蓋企業債務風險。
因此,AIC的基本業務,是通過銀行系主導的市場化債轉股,扶助企業成長。
就定位而言,AIC與AMC不同,但是,當涉及企業重組,無論是AIC的債轉股,還是AMC的重整投資,都是通過債務重組+股權介入盤活企業,兩者操作手段并無不同。
而按照目前的格局,一旦AIC發育成熟,必然形成銀行系AIC對AMC的“降維”打擊。
與AMC相比,AIC有幾大優勢:
信息優勢
因為背靠母行,AIC對企業信貸數據、風險底數掌握更全面、及時。AMC的優勢在于可以獲取不良資產包,AIC沒有拿包的業務。但是,AIC由于及時掌握直接信息,可以在企業出險、尚未形成不良資產包之前介入,等于是站在AMC之前“截胡”,一些最具效益的市場機會,很難輪到AMC接手。
如:
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投資發展報告(2024)》表示,國有商業銀行作為不良貸款的主要供給方,近年來不斷提升自身處置不良資產的能力,加強內部核銷和自主清收,將質量相對較高的不良貸款交由旗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處置。
資金成本優勢
因為背靠母行,AIC可拿到低成本募資,通常來說,AMC依賴市場化發債,資金成本要高出1~2個百分點。目前AMC經營效益不佳的一大原因,正是經營成本較高。面對更低經營成本的對手,AMC很難招架。
滲透性優勢
因為背靠母行,全國性銀行分支機構的高滲透性,將為AIC帶來AMC所沒有的市場機會,反過來也會產生AMC達不到的市場影響力。如地方債化解等,AIC的實際滲透性遠超AMC。
如果再加上政策傾斜優勢,AIC天然承接銀行債轉股指標以及政策支持下對新業態扶持的股權投資,AMC的未來,就只能爭奪AIC的剩余市場。
AIC沖擊有多大
AIC沖擊會有多大?
我們舉個例子,中國信達被稱為“中國最大的隱形煤老板”。
這個“煤老板”是如何煉成的呢?
2009年至2016年,山西煤炭行業發生危機:產能過剩、債務暴雷(如七大煤企負債超萬億元),傳統銀行催收困難。中國信達因此通過批量收購銀行不良資產包,成為相關煤炭企業的實際控制人。
設想,其時如果有成熟的AIC,那AIC就可能提前介入,通過債轉股去主導煤炭企業優化結構、化解風險,因此,也就不會出現不良資產包,也沒有之后中國信達什么事了。
還以中國信達為例。
以目前的資產結構粗略分析,中國信達與AIC經營的重疊部分,包括AIC可直接介入的上市股權投資、企業可轉換債券、未上市股權投資、債務工具等,約占信達總資產的15%~20%;部分可介入的收購不良債權、債轉股專項基金等,約占信達總資產的5%~10%。AIC無法直接介入的資產組成,包括債券/ABS/同業存單、衍生金融資產、信托/理財產品、批量不良資產包,約占信達總資產的70%~80%。
也就是說,保守估計,AIC目前的經營內容僅能直接覆蓋信達資產中約15%~20%的債轉股相關資產,這基本符合AIC是“銀行債轉股專用工具”,而AMC是“全能型壞賬銀行”的定位,顯示二者市場功能區別較大。
但問題在于,即使是保守估計的15%~20%的業務重疊,也因其覆蓋的內容市場影響權重較高,從而可能動搖AMC的市場地位。
再以中國信達為例,看一下2024年信達年報是怎如何描述自己企業亮點的:
“2024年,公司在公開市場份額持續保持領先。積極參與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協助多個省區市制定完善政府債務化解方案;累計投放房地產風險化解項目一百六十余個,保障十萬余套商品房按期交付;累計開展破產重整項目近20個,涉及金額近200億元。”
“公司圍繞國企改革各階段目標,不斷推進改革深化提升,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杠桿要求,累計參與五十余家企業市場化債轉股。近三年,公司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超過800億元,能源煤炭領域投入資金近400億元。公司主導或深度參與的多個項目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典型案例’,2024年榮獲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機構有限合伙人50強。”
可以看出,破產重整、國企改革、風險化解等是中國信達的“門面業務”,AIC與AMC重合的,也正是這部分最具戰略價值的部分。換言之,AIC與AMC在“門面業務”的競爭,將觸及并可能從根本上動搖AMC的行業地位。
只不過,AIC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相關經驗,而股權投資本身也是具有難度的業務,與之相比,AMC的經驗就要豐富很多。所以,短期內,AMC的力量還較強。AIC與AMC合作的機會更多一些。
但長期看,AIC是具有顛覆性潛力的業態,有可能在短期內(3~5年)搶占AMC在企業重整市場30%~50%的份額,之后,獲得行業優勢。
AMC則可能一步步退守,逐步轉型為純粹的“特殊機會投資機構”,將業務聚焦在企業破產后及AIC不愿觸碰的一些高風險、長周期等內容上。
也就是說,通過充分競爭,最終完成AIC與AMC的市場分工:AIC業務針對有存活價值的企業,而AMC聚焦處理已死亡或瀕臨死亡的資產。
值班編委:樊永鋒
編輯:韓澗明
審讀:戴士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