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勁強醫生咨詢:156-0089-6344(同微步信)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擾:一拿起筆準備書寫,手指就開始不受控制地僵硬,手腕不自覺地抖動,原本流暢的字跡變得歪歪扭扭,甚至難以落筆?別以為這只是 “手不聽話”,很可能是一種名為書寫痙攣的疾病在悄然作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種疾病的神秘面紗,看看中醫如何為患者重握 “書寫自由”。
被忽視的 “書寫殺手”
書寫痙攣,又稱為原發性書寫震顫,是一種慢性運動障礙性疾病。患者在書寫時,手部肌肉會出現不自主的痙攣或震顫,導致字跡變形、書寫困難。與普通手抖不同,這種癥狀在握筆書寫時尤為明顯,而在進行其他手部活動,如拿筷子、握鼠標時,卻可能完全正常。更令人困擾的是,隨著病情發展,書寫痙攣可能逐漸影響到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甚至產生心理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中醫視角下的病因病機
在中醫理論中,書寫痙攣屬于 “顫證”“痙證” 范疇。中醫認為,該病的發生與人體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肝主藏血,主筋脈,若肝血不足,筋脈失于濡養,就容易出現肢體震顫、拘攣;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生成不足,無法滋養肌肉,導致肌肉無力、僵硬;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精虧虛,髓海失充,也會影響肢體的正常運動。此外,情志失調、氣滯血瘀、痰濕內蘊等因素,也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
中醫中藥,調和治本
中醫治療書寫痙攣,強調整體調理、辨證施治,通過中藥湯劑,從根源上改善患者的體質。根據不同的證型,中醫會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肝血不足型:常表現為手部震顫、面色無華、頭暈目眩。治療以養血柔肝、舒筋止痙為原則,常用白芍、當歸、熟地、木瓜等藥材,滋養肝血,濡潤筋脈。
脾虛痰濕型:可見肢體沉重、乏力,伴有食欲不振、舌苔厚膩。此時需健脾祛濕、化痰通絡,選用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等中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祛除體內痰濕。
腎精虧虛型:患者可能出現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手部震顫且伴有肢體麻木。治療以補腎填精、固本培元為主,常用枸杞子、山茱萸、杜仲、龜甲、鹿角膠等藥物,補充腎精,強筋健骨 。
這些中藥相互配伍,既能改善局部癥狀,又能調節全身氣血陰陽平衡,從根本上緩解書寫痙攣的癥狀。許多患者在堅持服用中藥一段時間后,不僅手部痙攣、抖動的情況明顯減輕,身體的整體狀態也得到了顯著改善,精力更充沛,睡眠質量也提高了。
【除顫祛拘湯】針對書寫痙攣患者的不同病癥階段,分三步進行治療。藥物的調整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步主要是祛痰化瘀,死血頑痰內停,阻滯腦竅、精髓,靈機不出,筋脈失養,而見震顫,強痙,拘攣等癥。死血、頑痰留滯是老年顫癥癥狀產生的直接原因,濁邪不化,運化難復。因此先以祛邪為主。
第二步主要是平肝熄風,風性動蕩,搖擺不寧,震顫強直拘痙為風邪內動之象,為虛風內動,為內風暗煽。內風旋動在本病病人表現為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為內風旋動之象外露,顯示出明確的風象,而見震顫不止之癥。一為“內風暗煽”不顯露明確的風動之象,不見震顫,而以肢體僵硬拘痙,甚則言語發緊之癥為主,因此要平肝息風,緩解癥狀。
第三步,滋補肝腎,扶正培本。腎主骨生髓,肝腎精虧,無以生髓,精虧髓減。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伎巧不出,肢體運動不靈,行動遲緩,精血不足,腦髓不充,陰不制陽,陰虛陽動,陽動化風,虛風內動。基本病機在肝腎不足,因此滋補肝腎,培本為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