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時代新風 家國同夢”家風宣講暨“郵票里的家與國”特展在天府家風館啟幕,新川外國語學校20余名初中生志愿者和家長們一起,利用周末時間,來到“天府家風館”,聆聽名人名家的家風和家訓故事,體會小小郵票內含的家國情懷,觸摸名人家書家訓的溫度,完成了一場關于“家與國”的深度對話。
志愿者服務和家風文化體驗之旅
新川志愿者獲頒證書
活動由四川省紀委監委宣傳部指導,成都市紀委監委宣傳部主辦,新都區紀委監委、區委宣傳部等承辦,主辦方特別邀請到省社科院譚繼和、祁和暉等名家和教授進行分享。
天府家風館是四川省家風文化最集中、廉潔教育資源最豐富的綜合性展館,設“先賢家風”“紅色家風”到“當代家教”“時代新家”四大主展廳。
“新都大文豪楊升庵,憑的不僅是一顆文學匠心,還有一門好家風。”省社科院重點學科巴蜀文化學首席專家譚繼和教授和夫人祁和暉教授的“二人談”,結合文學和家風家訓,以及當下時代特點,分享“家國同構”的理念。祁和暉教授以淵博的文學功底,從大禹“克勤于邦,克儉于家”談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家風可打破“家事”與“國事”的界限,發展為國風。
譚繼和(右一)與祁和暉教授(中)分享
譚繼和教授則強調:家風不僅是“小家”的規矩,更是“大家”的脊梁。從先賢的祖訓到今日的紅色家風,每一代人都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使命。家風家訓教育首先要教正義的、道義的、仁義的家風,這是第一位的,是中國人中國心的家風核心,最重要的,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家風家訓傳統,不斷守正創新。
此外,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蘇東來教授,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家風秘籍”——斑駁的《蘇氏族譜》、貼滿郵票的家書。20年來,他收集了4萬多封家書,從明清時期的族譜信件,到抗戰時期的家國情懷,還有20年前他寫給父母的第一封信。
“郵票就像一扇小小的窗口,可以窺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歷史。”蘇東來教授認為。
蘇東來教授分享
踏入“先賢家風”“當代家教”“紅色家風”等展廳,學生們被四川歷史名人的家風故事深深吸引。文翁在蜀地興辦官學,開創地方政府辦學的先河,延續至今,發展為著名的石室中學; 三蘇父子在文學上造詣極深,雖同出一源而又各具特色,均受優良家風的影響,父子三人的立身操守也都光明磊落、清正廉潔,關心國家命運,同情民間疾苦……這些跨越千年的歷史和文字,凝結成家族的精神密碼,更成為中華文明的基石。
駐足于“三蘇”家族展廳前,讀著“詩筆離騷亦時用”的家學傳承,一位家長感慨:這些家書讓我們看到,家風不僅是溫情,更是一種信仰的力量。
楊鑫月同學表示,聽了教授們的講座,參觀了家風館后,被歷史名人的家風故事所打動,備受啟發。汪錦川同學說,要把志愿者精神和家風家訓,融入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做一個善良正直、勤奮向上的人。
這場文化體驗之旅,不僅讓學生志愿者們觸摸到了歷史的脈搏,更讓家長們去思考教育的本質:家風,既是家族的記憶,更是國家的未來。正如譚繼和教授所言:我們不僅是家風的守護者,更要成為它的創造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