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地葬官,遇地出官”,是一句農村流傳很廣的俗語,同時也是一句風水順口溜,也有說成是“瞄地葬官人,遇地出官人”。
這句俗語雖然納入了風水順口溜之列,但是,并沒有像其他風水順口溜、風水口訣、斷語之類,教人怎么葬墳或建房,而是客觀地介紹了古代農村風水習俗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
下面就來解讀一下這句俗語,看此話說得是否有道理。
一、瞄地葬官
我國古代堪輿方面的知識,因為古人留下來的典籍,非常深奧,只有讀書人才能讀懂,很多讀書人也就涉獵這些方面的知識。一些讀書人還成為這方面的愛好者,潛心研究,在這兩方面造詣很深,并著書立說。
再說,當時朝廷設有專門研究風水的官員。比如,五代與宋初稱司天監,明清時期稱欽天監,這個部門除了掌管天象歷法外,還研究堪輿,為皇室相地。
上行下效,古代各級官吏,也就跟著效仿,他們比平民百姓更熱衷于風水。他們希望通過好的墓地風水,庇蔭后代,保住家庭或家族享有的榮華富貴,且能夠代代相傳。
不少官員派人到處勘察地形,希望能夠找到滿意的“風水寶地”,或者給父母用作陰宅,或者留給自己百年后用作陰宅。
千里土地各有主,他們看重的所謂“風水寶地”,往往是別人家的地。別人家的地,不是想葬墳就可以葬墳,需要得到土地的主人同意。
唯一的辦法就是出資購買。古代農村,一般權屬是統一的,是自己的地就是自己的地。但是,民間也有一些靈活用地的方式,這種靈活方式主要體現在葬墳上。
那時的農村,一般把地和山分為兩種,一種為陽地和陽山,另一種則是陰地和陰山。
打個比方,某地有一塊山林,被一個人看中為風水寶地,主要是用來葬墳,然而這個人離這里比較遠,如果把山林的所有權買斷,就無法管理。
于是,這個人就與山林的主人協商,將這塊山林的陰山和陽山分開。此人只買此山的陰山權,陽山權仍然歸原來的主人。
所謂的陰山權就是葬墳的使用權,擁有陰山權的人,無論何時都可以在這塊山林葬墳,也僅限葬墳,不能砍伐樹林,也不能開荒種莊稼。
而陽山權,也就是種莊稼、樹木等的使用權力,地塊長出來的樹木、所種出來莊稼,歸陽山權主所有,但不能葬墳,也不能破壞墳墓。
舊時很多地方擁有陽山權的人,還承擔了給陰山權主看管墳墓,陰山權主定期付給陽山權主一定報酬。
舊時,農村嫁女時,為了解決外嫁女的燒柴或者建房木材問題,有些富裕人家將山林作為嫁妝,一般只送陽山權,而陰山權仍然歸娘家所有。
古代的官員,特別是一些位高權重的官員,只要看中了哪塊地,想方設法也要買到手,要么不惜重金全部買斷,要么買其中的陰地權或陰山權。
熊召政所著《張居正》就描述了這樣一件事,神宗朱翊鈞的姥爺李偉,在鄉下相中了一塊“風水寶地”,用于死后的墓地,當時還朝廷還派欽天監到勘察后,購買了這塊地。
這就是所謂的“瞄地葬官”。
瞄地,先是遍地撒網式的尋找寶地,一旦看中了,就盯著不放,想辦法把這塊地買過來,用來葬墳。相對來說,古代官員的辦法,比普通百姓的辦法要多,看中的地,一般都能買到手。
有趣的是,在農村有一些對“瞄地葬官”的戲謔之語說:“瞄地葬官,地不出官”。這句話類似于“有心栽花花不發”的含義。
意思是說,一些有當官之人的人家,費盡心思找風水寶地葬墳,結果葬墳后,再也不見他們的后代出官。
二、遇地出官
所謂“遇地出官”,意思是說,葬墳時不刻意去選風水中認為的“風水寶地”,而是自己覺著可以,能讓先人安穩之地就可以了。這種葬墳,也能遇到好的地方,子孫后代也可以出官。
這句話,實際上是對平民百姓而言,當然也是對那些不張揚低調的官員、鄉紳來說的。
舊時,村莊大多是聚族而居,也就是一個姓氏的大家族居住在一個村莊,或者鄰近的數個村莊。通常來說,家族都有墓地,俗稱祖墳地。當然,也有數姓居住一個村的,他們也有公共墓地。
過去農村對家族一些不良之人,不準入祖墳,實際上就是指家族墓地,也指村里公共墓地。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他們是沒有能力到別人的地盤上去尋找“風水寶地”,即使看中了一塊好的地方,也沒有能力把墳墓葬到那里去。只能葬在家族的墓地,或者村里的公共墓地。不存在風水的好差,大家都一樣,入土為安就可以了。
這種不刻意追求“風水寶地”的做法,往往能夠遇到福地,子孫后代照樣出杰出人才,而且所出的人才比“瞄地葬官”還要多。
這里面還飽含了另一種深意,那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種暗含的深意是,家里是否出官,不是靠“風水寶地”就能做到的,要靠家庭的教養和自身的努力和修養。
正如《增廣賢文》里所說的“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家里不重視教育,不讓子女讀書,即使天賦再好的孩子,也無法成為大才。
這種說法,是用辯證的方法來看問題,是有道理的。
“遇地出官”這句話,按照老村老人的說法,里面還暗含另一層意思,也就是農村老話所說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
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是“福人”呢?過去,人們一般把有德之人,稱之為“福人”,把有大德之人,稱之為“大福人”。
民間俗信以為,如果生前有德之人,所葬之地,即使是平常之地,或者所謂的兇地,也會因其德而改變,變為吉地,即福地。如果生前行兇作孽,即使選出所謂的“風水寶地”,其吉地也會因為此人無德而改變,變為兇地。
這種說法,雖然帶有“因果報應”唯心主義色彩,但是,勸人行善積德,不要行兇作孽,對推動社會道德建設,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總而言之,“瞄地葬官,遇地出官”這句農村俗語,比較客觀的反映了農村對墓地的選址現實,告訴人們不要刻意地去追求所謂的“風水寶地”,生前多行善積德,就是最好的風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