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隨著英國工業革命成功,全世界都響起了轟鳴的炮火。大英幾乎通過殖民統治了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
鴉片戰爭大清國門洞開,非洲奴隸船上白骨堆積,印度大饑荒餓死了1000萬平民……
英屬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無論何時,太陽都能從英國的某處領地上升起,“日不落帝國”也由此得名。
然而,時至今日,當人們再度提及那段血債累累的殖民歷史時,卻鮮少有國家表示出對日不落帝國的憎恨。相比起日本慘無人道的屠殺暴行、西班牙在拉美的強制剝削、葡萄牙的非洲奴隸經濟,英國卻常常以“紳士殖民者”的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2021年BBC(英國廣播公司)曾做過一項民意調查,結果令所有讀過這段歷史的人都驚掉下巴:在15個曾被英國殖民的國家中,竟有63%的民眾對英國持正面評價;在印度,這一數據更是高達72%。
殖民侵略的歷史血腥而沉重,但為何英國還是能贏得殖民地人民的好感,甚至還有地方的人民會認為“英國比自家統治者好得多”,反而對英國感恩戴德?這背后到底有何隱情,英國的實際目的又究竟是什么?
“紳士殖民者”
在大英帝國的殖民往事中,他們常常被冠以“紳士殖民者”的稱呼。原因在于,比起其他殖民國家的統治方式來說,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確實更有“優越性”,不僅更加溫和、有秩序,甚至還為當地帶來了文明與發展。
與葡萄牙、西班牙對金銀財寶的直接追求不同,英國殖民政策的第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對商業利益的高度關注。這決定了其殖民行為的底層邏輯:想要利益最大化,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顯然只有短期之益;而想要讓利益細水流長,還得讓羊身上長出羊毛來。也就是說,建立穩定的市場,才是獲利的必要之舉。
當時的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燒殺搶掠各處金銀財寶,屠殺加勒比海原住民,大肆破壞印加帝國的社會結構,摧毀阿茲特克文明的核心城市,還侮辱性地在其廢墟之上建立了墨西哥城。
為了方便對當地住民的奴役,西班牙還建立了所謂的“恩康米恩達”制度,強制征用土著居民來分配給西班牙征服者,成為供人差遣的勞工,強迫其勞動。
葡萄牙則成為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他們從非洲進口了大量奴隸,并將其遣至位于巴西等地的龐大種植園。剝削者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了大量財富,而當地即使在廢除了奴隸制后,仍然長期深受種族歧視和社會分層問題的困擾。
與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各殖民國強制剝削、直接統治的方式不同,英國采用的是“分而治之”以及“間接統治”的策略。
也就是說,英國并不會直接干預殖民地的日常治理活動,反而任用當地的酋長、土邦王公或部落首領為地方官員,利用當地已有的社會結構來管理當地民眾。通過這種方式,亞洲和非洲的許多殖民地原有的土邦國、部落和鄉村皆得到了保留。
“分而治之”和“間接統治”的做法優勢非常明顯:西班牙、葡萄牙抬著刀槍棍棒闖進他人領土,激進的統治進程必然會遭至當地民眾的激烈反抗,即使建立了統治也后患無窮;而英國通過當地原有的、已經使人信服的領袖管理本土民眾,不僅民眾的反抗程度會大大減少,更是可以潛移默化地完成英國想要達成的目的。
這不僅讓人想起咱們中國古代用以管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羈縻制度”,正是通過保留當地原有的社會組織和管理機構,任命當地少數民族頭目作為行政長官,來實現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統治。
元明清時期,這一制度逐漸演變為了“土司制度”,同樣采取的是“土官治土民”的方法,有效實現了中央對邊疆的管理與統治。
不過,雖然方式方法上類似,但咱們的“羈縻”、“土司”和英國的殖民行為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咱們搞土官,主要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保證邊疆地區的安全與發展,客觀上也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除了“分而治之”、“間接統治”之外,英國還在殖民地推廣了自己的法律體系和制度,例如建立法院、議會、行政機構等。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就被英國引入了普通法系,還設立了類似英國的地方自治機構。這些措施從客觀上還為后來殖民地的獨立奠定了基礎。
不過,英國在殖民地搞法治,并不是為了搞慈善。這主要還是出于方便維護統治秩序的目的。
另外,英國還在一些殖民地推行了精英教育,這使得本地人民有了有限的受教育機會,可以學習英語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管理技術等。當然,這一舉措也是英國棋局上的一子,目的在于培養本地精英成為親英分子,維持殖民地與英國的緊密聯系。
相對溫和的殖民手段、對法治與秩序的強調、對當地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尊重(盡管這種尊重十分有限),使得英國獲得了“紳士殖民者”的稱呼,也埋下了不被底層人民痛恨的伏筆。
但相信你也發現了,所謂的“紳士”,其實只是英國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更不代表英國的殖民就沒有暴力或剝削,只不過這樣的不公正被隱藏得更隱蔽了而已。實際上,英國仍會進行血腥鎮壓與奴隸貿易,也因此,所謂英國殖民的“優越”,終究只能是一種“比較式的優越”。
底層人民的視角
英國殖民了全世界,卻反而被當地不少民眾“感恩戴德”,這該作何解?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答案——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前,印度地區的社會結構極為復雜,多種宗教、語言和種姓交織于此,而底層民眾生活的條件往往與他們所在的種姓或社區密切相關。高種姓民眾可以過得富足,但低種姓例如“達利特”就被禁止進入寺廟,只能從事清理糞便、喪葬等“污穢工作”,甚至在死亡后連裹尸布都不配擁有。
莫臥兒帝國時期,印度約有80%的人口從事農業活動,但農業生產效率十分低下,好不容易有了收成,其中約三分之一還都要作為稅收上交。由于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印度還常發旱澇災害,這就讓原本就困頓的農民越加貧困。1630年,德干地區就曾發生大饑荒,直接餓死了200多萬人。
此外,當時的印度商人盛行對農民放高利貸,這種貸款年利率高達30%~50%,可謂借一斗米還一斗半,一旦借貸就幾乎不可能換上。因此,當時的印度出現了很多以身償債的“債務奴隸”。莫臥兒皇帝阿克巴曾嘗試頒布法令限制高利貸,但收效甚微。
當時的印度,可以說高種姓貴族老爺們裝裝菩薩修修廟,就能收走農民幾乎一半收成;而作為社會底層的農民,比現在的996打工人還要悲慘得多,不僅勞動時間長,還收成極不穩定,隨時可能沒飯吃,更是不知自己會不會突然惹怒哪位貴族,落得個從世界消失的下場。
而英國殖民者的到來,改變了這樣的狀況——都種糧食,大英帝國怎么賺錢?于是一批底層民眾被抓去了種植園或是東印度公司,要么改種鴉片,要么改為大英織布;有了商品,沒路怎么運輸?于是英國又在印度搞了一波基礎設施建設;生產得好好的,民眾時不時暴亂怎么破?于是法律制度也逐漸被建立完善。
只控制身體,還是太低級,大英要直接改變大眾的思想!于是,面向貴族的精英親英教育被推出,面向底層民眾的“紳士”形象也得以建立。
從底層民眾的視角看,英國來之前,自己的生活朝不保夕、水深火熱,一面是封建地主的剝削,一面是種姓貴族的壓迫,左手要交過高的稅收,右手則被商人虎視眈眈地握著,隨時要給自己發一輩子也還不上的高利貸,可謂苦不堪言。
而英國到來之后,稅收和土地制度更規范了,基礎設施建設更好了,也有了受教育的機會,雖然種姓制度還在,但多了法律與其抗衡。工資和工時安排寫在了紙上,底層民眾的生活至少變得更穩定了,相較于以前也有了更多機會和保障。
可以這么說:對于當時的底層人民來說,好消息是——不必再為生存而勞動了;壞消息是——變成為資本賺取利潤的強迫勞動了。不過,無論怎么說,至少不用再隨時擔驚受怕死亡了。
對于加勒比海地區的原住民來說也是如此。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西班牙人先到達了這里,隨之而至的就是暴風雨般的奴役和屠殺,這使得原住民人口銳減,也就導致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殖民者又從非洲進口了大量奴隸,來填滿不可計數的種植園。當17世紀英國到達加勒比海,開始建立殖民地之時,當地原住民人口幾乎已經消失殆盡了。
英國來到加勒比海不久,廢奴運動轟轟烈烈地發展了起來,英國最終也選擇了廢除奴隸制,引入契約勞工制度,并從亞洲特別是印度招募了不少勞工。這雖然沒有立刻改變種族歧視的現狀,但終究還是讓整個社會不同種群間的文化交流融合了起來,多少為后來黑人的解放添磚加瓦了。
對于加勒比海的底層勞動者來說,英國的到來確實意味著新的、穩定的秩序的建立,以及港口及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比起西班牙人不講道理的殘暴屠殺行徑來說,這確實代表了老百姓生活狀況的改善,畢竟,只有穩定地活著,才能再談其他問題。
假紳士,真剝削
英國的殖民統治固然為當地落后的社會結構帶來了全新的變化,也確實從一定程度上把當地民眾從水深火熱的封建壓迫中解脫了出來,但實際上帶來的,不過是一種新的壓迫而已。英國嘴上說自己的行為是“紳士”的,但殖民侵略的本質只會是剝削。
佃農確實不會再被封建地主剝削勞動力了,但轉而就開始為資本家強迫勞動;老百姓的頭頂確實不再籠罩著貴族壓迫的龐大烏云了,但明碼標價的工時仍然大大超出人的負荷能力,微薄的薪水也只夠勉強維持基本生存而已。
代給民眾議政的議會看似給了每個人廣泛的權利,卻只是殖民者與貴族手中的玩物,底層老百姓的苦難仍然無人在意;港口和道路修建起來了,但它們并不是給民眾走的,而只用來運送貨物。
歸根結底,英國在殖民地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種種措施看似讓底層人民過得更有保障了,實際上也只是把他們當做隨時可以替換的工廠機器的螺絲釘。
有人認為,只要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誰來統治都可以!也有人認為,英國的殖民好像現在的外企,雖然也剝削工人,但至少待遇好。但我們捫心自問,當時被殖民的民眾,難道過的是朝九晚五、下班娛樂的小康生活嗎?并非如此,英國再粉飾自己的行為,殖民地也永遠少不了反抗的聲音。
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大多數殖民地都在流血犧牲的反抗中取得了民族的解放與獨立,“日不落帝國”逐漸顯露出了疲態,至今更是已走向日暮。當大英帝國的太陽終于落山時,我們要記得,那灑滿海平面的火紅“晚霞”,并非真是太陽的余暉,而是殖民地人民揮灑的鮮血。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尤其不能忘記這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