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的談判桌前,中美兩國經貿代表團完成了又一輪歷史性對話。當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首次以"中國合作伙伴"定義雙邊關系,當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描繪"友好且建設性"的談判場景,大家似乎看到了中美關系破冰的曙光。
這場被外媒稱為"改變貿易戰走向"的會談,讓亞洲股市應聲上漲,更在全球范圍內掀起連鎖反應。
此次日內瓦會談的成果超出市場預期,雙方在三個維度展現出突破性進展。
中美同意建立常態化經貿磋商機制,這意味著過去四年間時斷時續的對話模式將被制度化框架取代。這種轉變具有里程碑意義,畢竟自2018年貿易戰以來,雙方尚未建立過如此級別的定期溝通渠道。
在關稅問題出現實質性松動。特朗普公開提及將中國商品關稅從145%降至80%的可能性,其團隊更在非公開場合討論50%的調整方案。這種調整雖未完全滿足中方"取消所有單邊關稅"的要求,但相較于此前的高壓態勢,已構成顯著讓步。
會談結束后,亞洲股市全線飄紅,華爾街期貨指數應聲上漲,美元指數突破關鍵阻力位。這種聯動效應表明,全球資本正用真金白銀為中美關系轉暖投票。印度要求美國免除關稅,當歐盟準備對950億歐元美國商品實施反制,全球貿易體系已到不破不立的臨界點。
"中國合作伙伴"這個表述的浮現,絕非簡單的外交辭令變化。從"戰略競爭者"到"合作伙伴"的稱謂轉換,美國對華的態度也變了。但需警惕的是,美國的話語轉向往往伴隨著策略模糊性。回顧歷史,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在談判中采用"胡蘿卜加大棒"策略,先制造緊張局勢再以"拯救者"姿態出現。
從80%到50%的關稅調整方案,看似幅度巨大,實則暗藏玄機。從145%到80%的調整,更多是恢復性修正而非實質性讓步。要理解這點,需厘清美國關稅政策的計算方式。
當前對華加征關稅分為三個批次:首批340億美元商品稅率為25%,第二批160億美元為25%,第三批2000億美元為7.5%-25%不等。所謂"降至80%"的表述,實則是將多批次關稅綜合計算后的平均值,這種統計方式容易制造讓步幅度較大的錯覺。
中方的立場始終明確:取消所有單邊關稅。這種堅持基于三個維度考量:一是法律原則,WTO框架下美國加征關稅本就缺乏合法性;二是經濟成本,關稅最終由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三是戰略信號,全面取消關稅才能彰顯美方糾正錯誤政策的決心。但現實政治中,完全取消關稅面臨國內政治掣肘,這要求雙方在原則與務實間尋找平衡點。
印度要求美國免除關稅的強硬姿態,日本要求"撤銷而非降低"汽車關稅的訴求,歐盟950億歐元反制清單的準備,構成對美國的"關稅反包圍"。這種連鎖反應揭示了全球貿易體系的脆弱性:當最大兩個經濟體陷入對抗,所有國家都將成為受害者。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策略調整。印度、巴西等國開始效仿中國,通過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這種趨勢若持續發酵,或將催生新的國際貿易聯盟。而對美國而言,如何在維護霸權地位與適應多極化趨勢間找到平衡,將成為未來外交的核心命題。
盡管談判取得突破,但將此解讀為"握手言和"為時尚早。特朗普政府的"交易型"外交風格,決定了其政策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歷史經驗表明,從《巴黎氣候協定》退群到伊朗核協議撕毀,白宮的承諾往往需要配套機制保障。因此,在聯合聲明正式發布前,任何樂觀預期都需保持克制。
對中國而言,維持戰略定力至關重要。更需警惕的是,美國可能通過"部分合作"制造國際輿論,將中國塑造成"不愿妥協"的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