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阿三做生意真的防不勝防!
當巴基斯坦防空系統鎖定印度空軍的“陣風”戰機時,沒料到,這場價值十億美元的空中潰敗,竟會成為撬動國際軍購規則的歷史轉折點。
這場看似慘痛的損失,正讓印度在談判桌上獲得前所未有的主動權。
2025年4月28日,印度與法國簽署第二份軍購協議,斥資75億美元增購26架艦載型“陣風-M”。耐人尋味的是,新合同規定首付款需在首架戰機交付后支付,且包含“作戰效能驗收”條款。五天后爆發的印巴空戰,恰好發生在這份新合同簽訂與舊合同尾款支付的夾縫中。
當巴方公布擊落3架“陣風”的證據時(印度官方承認1架,法國情報官員證實至少1架),達索公司的股價應聲暴跌6%,市值蒸發超52億歐元。市場恐慌并非單純源于戰損,而是敏銳察覺到印度可能啟動合同中的“性能追責條款”——根據2016年合同附加協議,若裝備未達承諾作戰效能,買方有權暫停付款直至問題解決。
換句話說,印度按道理來說可以賴賬!
實戰數據給了印度絕佳理由:印度版“陣風”為適配國產導彈削弱23%雷達性能,探測距離從180公里縮至140公里;法式SPECTRA電子戰系統被巴方K/RKL-700A吊艙全面壓制;甚至飛行員彈射座椅都出現故障,導致至少一名飛行員被俘。這些鐵證迫使法國國防部派出技術團隊赴印調查,達索公司更緊急要求印度停飛剩余“陣風”。
國際軍火市場的連鎖反應加劇了法國壓力。
埃及在首架“陣風”被擊落12小時內宣布取消24架訂單,印尼推遲42架“陣風”付款。面對價值228架的未交付訂單危機,法國不得不向印度讓步——據路透社披露,法方已默許將舊合同未支付的58億歐元尾款(占合同總額65%)轉化為新購艦載機的折扣。
陣風殘骸仍在旁遮普平原冒煙,但真正的博弈已轉移到合同法的灰色地帶。
印度用鮮血換取的不僅是空戰教訓,更是一場價值千億的軍購規則重塑——當莫迪政府將未付尾款轉化為談判籌碼時,或許該開瓶香檳慶祝:這可能是印度史上最劃算的“敗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