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長沙的街頭巷尾,正涌動著一股溫暖人心的力量。5260名“愛心媽媽”,在長沙市婦聯的引導下,構建起覆蓋3283名留守困境兒童的守護網絡,在雷鋒故鄉譜寫出超越血緣的大愛篇章。
“愛心媽媽 愛與童行”長沙愛心媽媽結對關愛行動主題活動火熱開展。單位供圖
制度破題,構建全域協同的“護苗生態圈”
長沙市婦聯聯合市委社會工作部等8部門出臺的《長沙市愛心媽媽結對關愛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實施方案》,通過建立“信息共享-需求評估-精準匹配-跟蹤服務”的閉環管理機制,將民政部門的動態數據、教育系統的成長檔案、司法部門的權益保障、婦聯組織的結對行動進行整合,形成多部門聯動的留守困境兒童關愛體系。
望城區“愛心媽媽”張曼利20年來堅持幫扶困境兒童,目前已結對幫扶十余名兒童。受助學生小雨(化名)表示:“張媽媽不僅幫助我重返校園,還經常關心我的學習和心理狀況,一路陪伴我成長。”
面對孩子們的感謝,張曼利坦言,在幫助孩子們的時候,“我就是抱著孩子們有需要就搭把手的心態,希望能有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到‘愛心媽媽’隊伍中來。”
基層創新實踐不斷涌現。湘江新區推出“愛心單位賦能計劃”,促成晚安家紡等企業與兒童需求精準對接,已惠及200余名困境兒童。長華社區組建“愛心媽媽幫幫團”,整合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等專業力量,為困境兒童提供個性化服務。
精準滴灌,鍛造專業賦能的“成長護航鏈”
在長沙縣?梨街道高峰社區,一支由舞蹈隊發展而來的“愛心媽媽”團隊已壯大至60余人。她們既是龍華小學校門口的“人形紅綠燈”,也是流動人口家庭的“編外家長”。
團隊發起人石支援2014年受到“中國媽媽愛心聯盟”啟發組建該團隊。2015年,面對4歲燙傷女童小娟(化名)20萬元醫療費缺口,“愛心媽媽”們首次街頭募捐,籌得7萬元善款挽救孩子生命。2016年起,團隊持續2920天幫扶一位輪椅父親及其女兒,受助女孩表示:“石媽媽們讓我懂得,真正的家是心貼著心的溫度。”
十年間,該團隊建立個性化幫扶檔案,并創新“大孩帶小孩”模式,吸引5名大學生志愿者加入暑期講習班。
長沙市婦聯將精準服務理念貫穿幫扶體系。寧鄉市灰湯鎮“00后”志愿者王淑禾團隊開發《中華文化密碼》課程,為鄉村學校帶去非遺文化體驗,提升留守兒童群體文化自信。
從上至下的專業支撐體系的確立,讓關愛行動更具生命力。長沙市婦聯開發、家庭教育線上課程、沙盤游戲治療及AI心理咨詢等項目,有效提升幫扶質量。
文化浸潤,激活傳承創新的“精神基因庫”
長沙市“愛心媽媽”項目將傳統文化融入兒童關愛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25年春季,該項目組織結對兒童走進長沙氣象科普館,沉浸式體驗氣象科普文化;走進湘江新區蓮花鎮南科院子,感受花鼓戲、皮影戲、三棒鼓、彈詞、高蹺等非遺藝術的魅力。
長沙市婦聯舉辦“和媽媽的美好時光”留守困境兒童閱讀手工活動。單位供圖
“愛心媽媽”龍禮為結對兒童小琳(化名)量身打造“四步成長方案”:通過繪本閱讀打開心扉、戶外活動培養自信、書法訓練專注力,最終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與人生目標。
文化浸潤培育出反哺社會的良性循環。在“愛心媽媽”王佩芳的引導下,受助兒童小強(化名)不僅參加了《少年領袖演說》夏令營,還主動參與殘障兒童幫扶活動,實現了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轉變。
從最初的個人善舉到如今制度化、專業化的公益體系,長沙市“愛心媽媽”項目持續拓展幫扶內涵,為兒童健康成長構建全方位支持網絡。
從張曼利們最初“搭把手”的樸素善意,到如今制度化、專業化、可持續的現代公益體系,長沙的愛心版圖仍在擴展。在這曲悠揚動人的“愛的協奏曲”中,每個音符都在訴說著同一個主題,當整個城市成為溫暖的懷抱,每顆幼小的心靈,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黃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