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全球貿易伙伴實施 “對等關稅”,對中國商品關稅稅率拉到145%,中美關稅戰再度升級。4 月10 日,中國宣布對美國商品加征34% 的關稅,后逐步加碼到125%。一個月下來,雙方你來我往,全球市場受到極大影響。
在這輪中美關稅戰中,臺灣地區的金融與產業體系受到了嚴重影響,臺灣壽險業持有大量未有效對沖匯率風險的美元資產,隨著美元貶值、美債收益率上升,這些資產價值縮水,壽險公司為對沖風險集體拋售美元資產,導致新臺幣匯率單月暴漲8%,單日曾升值6.5%,創1988年以來紀錄。之后匯率波動率創下G20經濟體之首,臺灣央行因外匯儲備相對不足,失去對匯率的有效控制。
臺灣民間美元資產規模龐大,達1.7萬億美元,是GDP的2.3倍,其中70%投資于美國國債和機構債。美元走弱、美債收益率飆升使資產價值縮水超15%,尤其是壽險業超2000億美元未對沖資產面臨巨額潛在虧損。
臺灣的股市面臨外資凈流出的風險,外資持股占臺灣股市總市值的35%,關稅戰爆發后,外資單月凈流出超200億美元,臺股指數暴跌18%,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跌幅。同時,金融機構依賴的對沖工具因成本高昂和規模限制,難以覆蓋巨額外匯敞口,出現“越對沖越虧損”的情況,進一步加劇市場混亂。
新臺幣升值直接吞噬出口企業利潤,如臺積電半導體設備進口成本因匯率變動增加12%,產品出口價格因新臺幣升值下降8%,毛利率驟降6個百分點。臺灣出口中電子產品占比超60%,新臺幣對美元每升值1元,高科技產業利潤就會下降4%-6%,若持續升值,制造業將面臨全面萎縮風險。
臺灣電子業對大陸市場依賴度超40%,關稅戰導致大陸進口商要求臺灣供應商降價10%-15%,否則轉向東南亞采購。同時美國推動“友岸外包”,鼓勵企業將產能轉移至越南、印度等,2025年一季度臺灣對越南電子元件出口雖激增40%,但越南企業僅承擔封裝測試環節,臺灣核心利潤被美企攫取,淪為“被掏空的代工廠”,對美出口下降18%,對大陸出口下降22%,雙殺之下出口萎縮25%。
臺灣制造業面臨訂單流失和成本上升雙重壓力,部分企業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等地,如鴻海集團已宣布將部分iPhone組裝產能轉移至印度。長期來看,這將導致臺灣產業空心化加速,失去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
臺灣面臨的經濟與金融壓力,為大陸的統一進程帶來了新的戰略機遇。臺灣經濟結構脆弱,在中美關稅戰沖擊下,其高度依賴出口和美元資產的弊端盡顯。新臺幣升值削弱出口競爭力,制造業利潤下滑,就業壓力增大。同時,臺灣金融體系也遭受重創,保險公司因美元資產潛在虧損而拋售資產,導致市場動蕩,臺灣央行應對乏力。
從大陸視角看,這是推進統一大業意外的契機。大陸可利用自身龐大市場和經濟實力,加大對臺經濟融合力度,引導臺灣經濟與大陸深度接軌,削弱其對西方資本的依賴。通過金融合作,幫助臺灣穩定金融市場,增強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向心力,為統一創造更有利的經濟、社會環境,推動統一大業穩步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