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多少車企吃過啞巴虧?
從業這么多年以來,我看到過無數次謠言摧毀一個品牌甚至是一個車系口碑的案例。十幾年前,有人因為鐵皮厚度而否認豐田等日系品牌的安全性,還有人至今將大眾車與燒機油掛鉤……
很多車企在面對這些流言的時候,基本上都會無視。因為老一輩的車企深知“清者自清”的道理,在那個不卷的時代自然也耗得起。
但是在新能源時代,汽車行業隨時都在“造神”,隨時也有人“跌下神壇”。這也意味著車企面對流言,不能任之而不理。五月初,汽車行業最火的事件莫過于“某博主發文稱阿維塔12風阻系數造假,阿維塔直播測風阻自證清白”。
從5月3日到5月9日這一周的時間里,我們作為“吃瓜群眾”,看到了行業內最頂級的劇情反轉。
阿維塔的“勇”,在這一刻具象化
在任何一個時候,我們都支持個人、組織、企業用正當合理的方式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也是法治時代的底層邏輯。所以,我們關注“阿維塔風阻事件”的底層邏輯,不是要去評估阿維塔12的風阻系數到底是多少,而是希望通過這件事看清楚誰在說謊、合法的利益該如何被維護、行業規則的尊嚴如何得到保護。
說到底,阿維塔12作為一臺擁有增程動力的新能源汽車,對小數點后幾位的風阻系數差異根本就不是太敏感。我個人拙見,相較于風阻系數,阿維塔12的寧德時代電池、華為智能系統、長安增程系統才是更值得大家關注的。
那么阿維塔為何要在“零點零幾”的數據上較真?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對自己說的話負責。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阿維塔可以對自己的宣傳負責,哪怕是次要產品力的宣傳。
在央視直播、公證處公證、中汽研測試、全民通過直播見證的情況下,阿維塔在5月9日對阿維塔12這款車重新進行了量產車的風阻測試,并且涵蓋6種工況。
通過結果來看,阿維塔12在低風阻狀態下,以160km或120km的時速進行測試,其風阻系數都控制在0.21左右,與此前宣傳的數據相差不大。只有當車輛偏置5°,測試風速120km/h的情況下,風阻系數才達到了0.2973。
其實真相已經明了,阿維塔這一次屬實是“被黑了”。但幸運的是,在整個事件中,阿維塔不懼流言,能夠用實打實的產品力來經受測試的考驗。
在我看來,阿維塔這波操作不僅自證了清白,更把“負面流量”轉換成了“正面流量”,通過事件熱度反而提升了自己的市場聲量。所以這種正面應對輿論的方式,也著實巧妙,堪稱2025年汽車行業中第一個正面公關案例。
打鐵還需自身硬,實干家從不缺自信
說回事件本身,有很多吃瓜群眾有一個疑惑:阿維塔的風阻數據為何會被“搞”?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其實早期的汽車工業幾乎不談風阻。在燃油車時代,除非是高性能跑車,其余車型更注重的是結構安全、動力性能,很多方盒子車比如奔馳大G、路虎衛士(參數丨圖片)的風阻爆炸也沒問題。
那么,是什么時候開始,汽車企業和普通消費者才開始關注空氣動力的呢?答案就是把所有技術都完成量化且易于消費者感知的新能源時代。
電動化時代,風阻開始變得與汽車的續航里程息息相關。在120km/h的勻速狀態下,汽車的風阻系數每減少0.01,續航里程能提升10km左右。回到阿維塔12這款車上,它的最低風阻與最高風阻對于高速續航能力的影響也就是在80km以內。
很重要嗎?我看未必。其一,電動車的使用場景普遍集中于城市,在時速80km以內,風阻系數對車輛續航的影響微乎其微。其二,阿維塔12提供增程版車型,對于增程車而言,即便風阻系數從0.21升到0.30,實際增加的百公里油耗也就零點幾升,根本不會對消費者產生太大的負面感知。
阿維塔12的風阻系數之所以會被傳出“造假”的謠言,實際上某些人還是抓準了普通消費者難以感知工程細節優化的問題。
阿維塔12通過曲面優化等方式,好不容易才把風阻系數降低到0.21。其實這個數值,并不能像動力性能、油耗經濟性一樣直觀地被消費者感知,普通人也很難去測試和驗證。而即便是在不控制變量的情況下,風阻系數最終的測試數據也會有所偏差(參考阿維塔12公開測試時的六種工況數據差異)。
所以基于這種感知層面的原因,汽車的風阻數據成為了輿論攻擊的“薄弱點”。
但說句實話,阿維塔自身也應該感謝一些自家的工程師。這些工程師們不僅可以實打實的做好空氣動力學設計,同時還能實打實地進行驗證。畢竟,很多車企公布的風阻數據,都不是真正在風洞里吹出來的,而是依靠軟件進行數據模擬所得出的結果。
最后,再聊聊這兩年車圈的“流量生態”
在之前我們已經提到,這兩年的汽車行業里出現了一些怪象:有的車企,可以依靠流量上位,在一夜之間成為眾人心目中的“神”;也有車企,會被流量吞噬,在一夜之間被口水淹沒,成為歷史的眼淚。
我認為“輿論主導企業發展”的風氣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原因很簡單,帶節奏太容易了。有的車企老板可以把自己包裝成無比真誠之人,也人會暗戳戳地搞虛假負面消息來帶節奏,讓一家踏實搞技術的車企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阿維塔就差點被節奏帶偏。其實自阿維塔首款車型上市以來,這家車企就一直是“默默無聞”的選手。長安、華為、寧德時代三大股東都是做實業起家的選手,所以在阿維塔問世之后,這家車企也沒有把流量當成是搶占市場的武器。
“風阻事件”發生以前,相信很多朋友甚至都沒有聽過“陳卓”、“雍軍”這二位阿維塔高管的名字,甚至連他們的社媒也少有人圍觀。很顯然,阿維塔的高管們并不希望讓自己站在流量之巔。
與那些把流量當成“高級魔術”的車企不同,阿維塔實際上可以算是一家“工程師導向”的車企。就拿空氣動力學設計來說,阿維塔12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空氣動力學分會高級顧問專家孫絡典院士在退休前參與的最后一個項目。
此次風阻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阿維塔品牌方高調為車輛風阻系數證明澄清,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能讓真正搞技術、做實業的工程師們寒心。
相較于網紅、流量大師們,真正潛心做工程、搞科研的技術人員們往往不愿意出來說話。在輿論場上,兩者的聲量相差很多等級。但這樣的差異,并不是“流量戰勝嚴肅工程學”的理由!
所以我也發自內心地呼吁一下,當我們在討論汽車的時候,可不可以回歸對產品和技術本身的探討?可不可以少一些站隊、少一些偏見?
結語:
好了,最后再說兩句。其實在過去的這一個多星期里,阿維塔風阻事件從流言四起到塵埃落定,整個流程的底層邏輯還是網絡話語權的爭奪。事實證明,阿維塔在面對質疑時,不僅能正面應對,更能以扎實過硬的基本功發出振聾發聵的辟謠之聲。
這一事件最終的影響,可能遠比我們之前想象中更大。最直觀地來說,阿維塔通過自我澄清與反擊,證明“工程師導向型”車企也不一定只知道悶聲搞技術。該說話的時候說話、該自證的時候自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汽車行業的“冤假錯案”,讓公道不只是藏在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