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峽導報綜合報道,印巴這一場空戰,直擊菲律賓、越南等國家,以及對岸臺軍的軟肋,賴清德更是嚇得連夜使出昏招。
巴基斯坦使用中國制造的殲-10C戰機擊落多架印度戰機,其中包括3架法國最先進的陣風戰機。
要知道,臺灣的幻影2000比印度的陣風還要落后一代,菲律賓的FA-50輕型戰機遠不如巴基斯坦的梟龍,越南的蘇30更是被證明在實戰中不堪一擊。
更諷刺的是,印度花大價錢買的預警機、戰機和導彈,居然因為系統不兼容而無法協同作戰。印度“萬國牌”不堪一擊,臺軍的雜牌裝備就更不用說了。
印度空軍敗的快,除了盲目自信,還有就是盲目采購引發的惡果。他們買了法國的陣風、俄羅斯的蘇30、以色列的雷達,結果發現這些裝備根本無法互通。預警機指揮不了陣風,陣風又和蘇30數據鏈不兼容,打起仗來各自為戰。這種“萬國牌”軍隊看似裝備豪華,實則漏洞百出。
臺退將栗正杰在節目中也承認,臺軍同樣面臨這個問題。臺軍的IDF戰機掛著美國導彈,防空系統混搭天弓和愛國者,海軍艦艇更是法造、美造、自造的大雜燴。這種拼湊起來的體系,在解放軍的體系化作戰面前,完全就是炮灰。
看看巴基斯坦空軍的戰績,他們使用殲-10C、梟龍戰機,搭配中國提供的指揮系統、數據鏈和電子戰裝備,形成了完整的作戰體系。相比之下,印度空軍的陣風雖然單機性能優秀,但缺乏體系支撐,最終淪為活靶子。
印巴空戰之后,西方媒體直呼,印巴空戰顯示空戰格局變化。
民進黨“立委”陳冠廷不得不承認,大陸的電子戰和系統整合能力已經遠超想象,他還提醒臺當局注意。但問題是,臺軍除了“注意”還能做什么?
現在重點在于,解放軍的裝備體系不是巴鐵目前已呈現水平的“中低端貨”,殲-10CE不過是4代半機,而且中國自己用的和巴基斯坦的還有很大區別。
更別提殲-20隱身戰機、殲-35、以及055萬噸大驅、東風系列導彈,加上北斗衛星和全域指揮系統,構成了全球僅次于美軍的作戰網絡。
臺灣地區還在糾結IDF能不能掛美國導彈時,解放軍已經實現了三軍數據實時共享。栗正杰的擔憂很現實:美日所謂的“支援”,真能突破解放軍的反介入體系嗎?
美國的航母敢靠近臺海,就要面對東風-21D的瞄準;日本的雷達開機,將會在第一時間被電磁壓制,這種代差不是買幾件武器就能彌補的。
或許是受到了印巴空戰的刺激,賴清德又使出了昏招:先是民進黨"立委"林宜瑾公開詆毀臺灣光復節,把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污蔑為"再度被殖民";接著臺行政機構偷偷修改官網數據,把占總人口96%的"漢人"字樣替換成莫名其妙的"其余人口"。
民進黨用心很險惡,明顯是想通過篡改歷史和人口構成,妄圖切斷臺灣和大陸的血脈聯系。
賴清德這些動作背后藏著三步毒計:第一步是"去中國化",把教科書里的"我國"改成"中國";第二步是"去漢化",抹殺漢族的主體地位;第三步就是為最終"臺獨"鋪路。
但他們忘了一個基本事實,臺灣社會的主體結構是明末清初閩粵移民和1949年前后大陸移民共同構成的,無論語言、宗教、節慶還是宗族觀念,都與大陸一脈相承。
這些鬧劇之所以在近期密集上演,根本原因是賴清德心里發虛。但是,賴清德無論如何,已經無法左右民心,近日,多位臺灣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大陸的發展對臺灣來說是重大機遇而非威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將為解決臺灣問題創造更有利條件。
大陸越強大,臺灣就越安全,如果不是大陸的戰機,導彈,航母,頻繁地現身臺海宣示主權,美軍恐怕早就把“魔爪”伸向臺島了。
如今,印度用天價軍購換來的教訓,對臺灣地區就是面鏡子。
花大錢買武器不等于有戰斗力,關鍵要看能否融入作戰體系。臺灣地區每年花上百億美元軍購,但買來的F-16V沒有預警機支持,愛國者導彈防不了東風快遞。
更致命的是,臺軍的指揮體系、訓練水平、后勤保障與解放軍差距更大。巴基斯坦能用中國武器打敗印度,恰恰證明了解放軍自用版的裝備只會更強。
這場空戰給“臺獨”勢力最直接的警示是:現代戰爭打的是體系,而不是幾件明星裝備。大陸的軍事建設從來都是瞄準美軍,臺灣地區連印度都不如的軍力,拿什么“以武拒統”?
當民進黨還在吹噓“不對稱作戰”時,現實已經證明,沒有完整工業體系和自主技術的軍隊,再多的花式采購都是徒勞。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解放軍的實力早已碾壓一切幻想。與其賭美國會為“臺獨”流血,不如清醒認識:和平統一才是唯一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